给无人机装个聪明的“大脑”

  来源: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靳莹中国青年报2017-10-20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把无人机称作“空中机器人”,更为贴切。它可以随时随地轻巧地腾空而起,把人类的眼睛“带”上天空,也能把人类的双手“送”到远方完成许多高难度的复杂任务。

齐俊桐团队在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展示直升机无人化系统解决方案。采访对象供图

把无人机称作“空中机器人”,更为贴切。它可以随时随地轻巧地腾空而起,把人类的眼睛“带”上天空,也能把人类的双手“送”到远方完成许多高难度的复杂任务。

36岁的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齐俊桐是为无人机装上“大脑”的人。今年9月,在亚洲最大的直升机展——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以下简称“天津直博会”)上,齐俊桐科研团队展示了他们自主研发的直升机无人化解决方案,引来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

不满足于只让空中机器人做“飞上天拍个照”的简单操作,十几年来,齐俊桐一直致力于让无人机的“大脑”越来越聪明:不仅要能飞上天,还要会思考、能判断,同时还能代替人工精准地在空中完成复杂的动作。有了这样的“大脑”,直升机也可以实现无人驾驶。

几年前,齐俊桐团队被世界权威杂志《Journal Of Field Robotics》(《野外机器人》)评选为“全球10个最有影响力的飞行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团队”,标志着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开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智能无人机帮各行各业插上“千里眼”

如今,只需花上几百元,谁都可以拥有一台无人机。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人们总会见到大大小小的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嗡嗡作响,底下不远处站着手持遥控器的“飞手”。

齐俊桐称现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无人机时代。他把眼下的国内的无人机产业分为两类:消费级和商用级。航拍、演出是消费级无人机最主要的用途,只要能飞、能拍摄就好。也因为目标过于趋同,这类无人机产业已成一片“红海”。

如果说,普通消费级无人机常与飞鸟、白云和美景相伴;那么商用级无人机必须面对的情景则复杂得多。商用无人机也被称为“智能无人机”,它要做的是帮各行各业插上“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难事。如耗时耗力的电网巡检、物流配送、救灾应急、农药喷洒等领域,都是它们施展拳脚的地方。也因不同行业的需求千差万别,对无人机机型、控制、售后等要求也都完全不同,齐俊桐看到了智能无人机这条产业链上蕴藏的巨大可能性。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时,齐俊桐与同事们带着智能无人机奔赴灾区。以往,搜救需要专业搜救人员分成几组,挨家挨户进行人工排查,因搜索面积大,加上震后道路寸步难行,完成排查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可对那些被困的灾民而言,每一分钟都在和死神赛跑。

齐俊桐团队到了之后,先用救灾应急的智能无人机飞到天上自动排查,“它能用自己的分析系统,直接判断哪些房屋倒塌、哪里需要进一步救援”,带着智能无人机传回的数据,救援人员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为更多灾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那一次让齐俊桐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智能无人机要兼有“大脑”和“小脑”

与常见的航拍无人机不同,有了“大脑”的智能无人机甚至不再需要“飞手”。它们能自动识别障碍物,并制订出最小能耗的最优躲避方案,来去自如。

齐俊桐解释说,与人类一样,智能无人机也有自己的“小脑”和“大脑”:“小脑”负责平衡稳定,“大脑”用来感知和判断周围环境。

齐俊桐团队自主研发了自适应飞控算法,将复杂环境感知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导航技术和多余度、高可靠飞行控制技术及先进控制算法融会贯通,“我们要让无人机‘看到并判断’周围复杂的环境,还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在刚刚过去的农业作业季里,齐俊桐团队的智能无人机飞往全国29个省,为超过100万亩作物喷洒药剂。在平原地区作业还比较轻松,一旦遇到梯田、丘陵等复杂地形,智能无人机的“大脑”就需要一刻不停地思考,“这需要与环境产生更紧密的交互,要求无人机同时具备学习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齐俊桐说,无人机需要不断感知和学习周围的新环境,根据地势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导航装置,始终与作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农药的喷洒精准无误。

智能无人机喷洒农药最大的好处,是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有害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同时无人机在药剂喷洒时能保证温度、湿度、保存、防水等方面的精度都达到工业级别。“无人机喷药不但不会破坏作物,而且风吹后叶子翻飞,更容易给叶子的背面施药,”在不断地实践中,团队还特别增加了半自动等宽喷洒、全自动喷洒等多种适用于农田作业的功能,让农药喷洒变得简单、快捷。

没有了“飞手”,对智能无人机的操控只需要通过手机就能实现。齐俊桐团队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结合,研发了全国最大规模的空中无人化作业整体解决方案——“百思智云”云平台。只需要在手机上划定需要作业的范围,无人机就能根据指令飞往指定区域完成喷洒。

齐俊桐认为,无人机收集来的庞大数据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今年4月至8月的农业作业季期间,该平台收到了超过8000万条有效数据,涉及作业面积、作业次数、飞防时间、喷洒药剂数量等内容,“既可以为厂商、飞防(通过植保无人机对农作物进行喷洒药剂,降低病虫灾害的作业方式——记者注)团队提供大数据服务,还可以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参考思路。”

把人从枯燥劳动和艰苦环境中解放出来

在天津直博会上,齐俊桐团队展示的这套飞行控制系统,可成功安装和应用在型号不同、大小各异的无人机上。

它可以成为一名巡检员,代替人进行长距离、复杂环境的巡检工作,如输电线路、输油线路及移动铁塔的巡检等。齐俊桐粗略算了一下,传统人工巡检需要人拿着望远镜查看线路,人工成本高、工作效率低,而利用智能化无人机开展工作,巡视效率约是人工的6倍到10倍。

随着人们对智能无人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人机巡检不能只传回十几小时的巡逻画面,还要能分析到底哪里存在问题和隐患,甚至能“伸出手”直接解决简单的问题。比如对于输电线路导线上外飘物隐患处理问题,传统人工需要5小时~8小时,且线路需要停电;而无人机可以带电作业,并在15分钟~20分钟内快速清除外飘物。

给无人机搭载红外测温设备,大约10分钟就能完成过去约40分钟才能完成的人工登塔测温作业,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这也对无人机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还有操作模式、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该团队研制的智能无人机已在南方偏远地区开展电力巡检作业。

这几年,齐俊桐团队又自主研发了国际领先的改造技术,即对大型有人直升机进行无人化改造,“毕竟重新设计一款飞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我们干脆让现成的直升机实现无人驾驶。”

这相当于给原本由人类驾驶的直升机装上“大脑”,让它能自己完成任务。无人化改造的基本思路是沿用有人直升机的发动机、旋翼、传动等主体结构,通过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和电气改造,再加装飞行控制系统。这类智能无人机往往可以协助或代替人类开展森林防火、巡查、物流运输、救灾抢险等工作。该团队已经能够实现重量100公斤~3吨直升机的改造工作。

在“大脑”的指挥下,智能无人机几乎无所不能,齐俊桐说,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我们受惠于这种改变,并乐于投身其中,努力将人从枯燥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靳莹)

(编辑:鑫果)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