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来了 厦门环岛路邀世界宾客体验滨海风情

  来源:人民网林长生、实习生林韦臻2017-08-3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临近,人民网记者走进厦门,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触摸这座有山、有海、有白鹭的美丽城市,倾听厦门人共同为这座城市唱的动听情歌,带您一同感受大街小巷中散发出喜迎会晤的浓烈氛围。敬请关注厦门会晤特别报道《鹭游记》。
厦门美丽的环岛路。(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厦门美丽的环岛路。(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编者按】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临近,人民网记者走进厦门,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触摸这座有山、有海、有白鹭的美丽城市,倾听厦门人共同为这座城市唱的动听情歌,带您一同感受大街小巷中散发出喜迎会晤的浓烈氛围。敬请关注厦门会晤特别报道《鹭游记》。

 人民网厦门8月31日电(林长生、实习生林韦臻)金砖国家领导人即将在厦门会晤,形同厦门城市名片的环岛路也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厦门环岛路作为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串起厦门多处美景。环岛路的建设奉行“临海见海,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的宗旨。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走在环岛路上,心很快就被厦门“收买”了。

30.8公里,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

厦门环岛路南起厦门大学白城,北至高崎机场,全程30.8公里。这是一条集通行、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海走廊,也是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主赛道,被誉为“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

15年前的6月,厦门定下“跨海发展”战略,当年12月,一封普通的市民邮件催生了次年3月在环岛路举办的第一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至今,这项赛事已经举办了15届,厦门环岛路也被称为“世界最美的马拉松赛道”蜚声世界。“在这里跑步,山海美景尽收眼底。”这是不少马拉松爱好者对环岛路的共同评价。

马拉松比赛,也把外地人和厦门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15年前,莆田市仙游县小学教师林洪图在报纸上得知厦门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的消息。当时,身居乡下的他,为了减肥开始跑步,但不敢马上参加马拉松比赛。直到2004年底,经过2年的训练,他报名了2005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程跑。

那次是他第一次到厦门,也是平生首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厦门的美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他又参加了一次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如今的他,不仅爱“跑马”,也深深的爱上了厦门这座城市。

环岛路沿途景点密布,轮渡、白城立交桥、厦门大学白城、胡里山炮台、椰风寨、国际会展中心等主要景点是休闲旅游、住宿饮食的优雅胜地。环岛路沿线的海滨沙滩上,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欢快游玩。令林洪图印象深刻的是位于厦门大学附近的演武大桥,这是一座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桥梁。参加马拉松比赛跑到此处时,总有一些选手会放慢脚步,欣赏厦门大学校园景致和海岸沿线的风光。

“以人民为中心”,环岛路串起景点

城市发展,让市民生活更美好。依海而筑的厦门环岛路,无处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厦门市公路局副局长陈振来介绍说,环岛路沿途基本都是开放性的旅游休闲景区,旅游景区里的一些建筑也都是以公共性、多样性为原则来建设,体现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和谐。

环岛路随海岸线延展,临海见海,沿途绿化带、沙滩、岛礁、海景一览无余,小金门、大担、二担、槟榔屿等岛屿星罗棋布。沿线既有代表厦门文化内涵与艺术品味的小白鹭艺术中心、书法广场、音乐广场等特色景点,又有厦门国际会展中心、观音山和五缘湾等现代高端商务区及众多星级酒店。散落各处的雕塑小品与园林般的绿化相映成趣,配合宽阔平坦的公路、蜿蜒的海岸,形成一条景在路上、路在景中的滨海走廊。

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过后,环岛路公路绿化景观受灾严重。厦门各方众志成城,在灾后短短两个月内,环岛路这张厦门的“烫金名片”即得到重塑。经过重建,环岛路风光再获提升,形成“椰风海韵”和“生态廊道”两大风格的全新景观带。

“公路交通的发展不仅是要满足市民安全便捷出行,还要融入城市管理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厦门人,我自己是有切身体会的。厦门的建设发展过程,处处都体现着对市民利益的关切。”陈振来说,外地的朋友来厦门,他会带朋友参观环岛路,去吃厦门很有特点的小吃,比如土笋冻、章鱼、沙茶面等等,体验厦门人小时候的记忆。
   
               市民在环岛路享受骑行的乐趣。(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环岛路演武大桥夜色。(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环岛路演武大桥夜色。(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厦门环岛路夜色。(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厦门环岛路夜色。(厦门日报 王火炎 摄)


编辑:红研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