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记者杜希萌 庄胜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段时间,中医的药效、疗法,在国内外引发持续的热议。不少人期待,中医或许能迎来“又一春”。但近来,有关专家却担忧,部分中药质量的下降或可能会对中药中医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眼下又到了中草药的采摘季节,中药材质量“今不如昔”,是否确有其事?
“通常我们都说了‘一流的药材就出口,二流药材进大医院,三流的药材甚至是药渣子做中成药’,这种现象是有的。”世界中医药协会联合会中药饮剂质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也是江苏海昌药业董事长的蔡宝昌并不回避自己做出了上述表述。他认为这并非是“危言耸听”,“为什么出口的好,生产商他管的很严,差的他不要。接下来的,要看得见,摸着着,要外观都要过得去。第三种情况,做了中成药的原料,还要经过提取,看不见摸不着了,能混就混,能糊就糊了。”
这个指控,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已经是不需回避的事实。记者辗转联系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医药行业权威科研带头人,在提及中药材现存问题时,也是连连叹气。蔡宝昌谈到,当前,中药材从种植采集,到炮制加工、甚至在制成药品的全链条都存在质量监管不足,“加工的过程中过度的用硫磺熏蒸,不干净用硫磺熏蒸,放在马路上来晾晒,这种现象都有。饮片方面,品种、产地、年限、采收季节,特别是炮制的一些方法方面,不规范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事实上,在去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曾对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中药材市场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上述蔡宝昌提到的情况在各地中药材市场确实不少见。一些商家会对中药材进行染色、增重,以次充好,还会对非地产药材非法加工中药饮片。北京中药资源鉴定管理委员会专家李京生说,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重要原材料。药材炮制不当,对药效也会有很大影响。数名中药材市场采购人员表示,现在的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靠的是市场价格调节。哪个价格高就种哪个,哪种方法长得快就用哪种。采收年限不足,大量施药施肥,种植土壤污染、药材产地变更等诸多问题,也让部分中药材质量大打折扣。江西浮梁乡村医生金汉祥也曾试种过一些中药,总体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他透露:“种在山上的药材还好一些,如果是种在平地上,那个环境就是不适应,那个药效基本就是没有了。”
蔡宝昌坦言,近几年来,国家持续在加大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没能扭转市场内鱼龙混杂的问题。
截止到2015年,全国中药材的种植总面积大约2100万亩,每年的产量大约超过300万吨。业内人士建议,必须要加大对重要原产地,特殊产地的独特生产环境和种植生产工艺的保护,把好全产业质量关。深圳中联广深医药集团负责人骆玉梅提出,要在质量标准上有个系统的监督体系,从种植,采摘,还有运输到零售,每一关都要把好质量关。
315记者摄影家网诚招全国省市分站合作。电话1861023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