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于2017年7月27-28日在甘肃省兰州市胜利召开。此次会议旨在交流研讨我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理念、畅谈水环境保护战略、推广创新技术与成果、总结水环境管理成功经验,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发挥科学技术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中的关键性支撑作用,推动我国水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管理的跨跃式发展。
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王志华代表主办方致辞。王志华秘书长介绍:“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尤其是2015年‘水十条’发布以来,我国的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根据2017年1-6月份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地表水环境、饮用水环境、海域接纳等方面,水质有所好转,特别是地表水和饮用水,但形势依然严峻,区域性、复合型、压缩型水污染日益凸显,水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王志华秘书长认为,做好水体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更需要科技人员为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随后,多位知名环境管理者和科技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做了主旨报告。环境保护部水环境管理司王谦处长报告的题目是《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及我国生态功能三级分区等环境保护管理思路及要求》,针对流域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评价,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水环境承载力定义、怎么计算,指标选择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夏青研究员的题目是《水质达标方案急需画龙点睛之笔》,他在报告中指出,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目标下,治污方案的综合性更为突出,对结构调整、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要求更加迫切。解读了“三条红线”和水质达标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研究员在《黑臭水体整治与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报告中,就黑臭水体的治理还有流域的综合整治两个方面指出,整治黑臭是治标,流域整治是治本。一个是结构,二是行为,三是功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范成新研究员在《我国典型重污染入流湖湾特征与短期治理有效性思考》报告中,针对我国关于湖湾的污染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析。特别是对于短期治理行为所带来的问题也进行了论证。另外,会议还在9个议题下安排了38个学术报告进行交流和研讨。
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助力地方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发展,本次研讨会,针对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膜分离技术和水处理应用技术改进提升和推广,会议组织了与会专家到该研究院现场举办座谈会,就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一方面使与会专家学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环保科技需求,更换地把握今后科技研究的方向,另一方面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也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专家请教学习,并建立了密切联系,为今后的技术交流和推广打下良好基础,利用学术交流的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服务地方环境保护工作,这也是今年学会和各分支机构在学术交流工作上新的努力工作方向和积极尝试。
本次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承办, 重庆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280余人出席了会议。
(编辑: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