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楮岛——中国最美的渔村

  来源:中国风景区摄影网蔚楠2017-07-26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走进东楮岛,如同走进了一座历史博物馆。一排排的海草房,面朝大海,依山而居,随着山的走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海风的吹拂下,显得古朴典雅,飘逸潇洒。这些古老的海

        走进东楮岛,如同走进了一座历史博物馆。一排排的海草房,面朝大海,依山而居,随着山的走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在海风的吹拂下,显得古朴典雅,飘逸潇洒。这些古老的海草房散发着古色古香味道,承载着百年历史文化,极具北方民俗特色,有着许多民间传说,富有相当的感染力,呈现出一幅淡淡的色彩、凝重而又深邃的画面。村西南角入口处有一座古朴的海草房院落,正面门口挂着“东楮岛村小学”,门口横匾上书写着“乡村记忆馆”。千百年来,东楮岛村的百姓一直过着“农耕渔猎”的传统生活,为了留住故土美好的记忆,记住永远不能泯灭的乡愁,他们收集了诸如木帆船、石磨、犁、耧等近百件先辈们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建起了“东楮岛村乡村记忆馆”。走进“乡村记忆馆”,那尘封已久的故事,动人而又美妙,沧桑而又深沉…… 

 东楮岛村,又名楮岛,褚岛,出岛,位于荣成市石岛管区宁津街道办事处。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渔民为了打渔便利,常常在这个向阳避风的长条型半岛上休憩,并在四围栽满楮树,后来定居的村民就称其为“楮岛”,因其位于山东大陆架的最东端,故名东楮岛。东楮岛村呈荷花形,地势东高西低。村子北、东、南三面环海,陆地面积80公顷,海岸线长10公里,居民182户,人口484人。东楮岛村最具特色的是距今有着3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海草房。


        海草房是我国北方最具典型的渔村民居,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腐”等特点,沉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承载着淳朴的民俗风情,体现着卓越的古建筑艺术,是国内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全村现有海草房144户、630间,占地面积2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65平方米,多数分布在村西部旧有的海草房住宅群。其中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海草房83户442间,东楮岛村海草房是胶东地区保留最完整的村庄之一,被誉为生态民居的活标本。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沿海行》栏目曾对此做过专题报道,2007年6月,东楮岛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山东省命名为“乡村记忆示范村”,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单位,东楮岛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美渔村。


         海草房的主要建筑风格多为方形院落,一进三合院或一进四合院。这种院落正房三间或四间,东西两厢,大门口东南向。多数有迎壁墙,少数有二门。外围用大石块砌成粗犷的墙,随方就圆,纹样灵活,寓朴于美;内为木质檩条和椽梁,东西房屋用木板间隔。海草房的最大魅力所在,就是房顶,三角山墙,尖高坡陡,形似“将军帽”。其苫盖屋顶所用海草,学名大叶海苔草,是附近海岸独有的含有大量盐卤、胶质的野生藻类。海草房百年不腐完全赖于海苔草的特性,它富含盐分,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用其苫成的海草房百年不坏不漏。


        海草房的苫盖极具章法。一层麦秸加一层海草,底下是麦秸,上面是海草,海草要一层压一层,密而厚实,整齐美观,厚厚的海草,形成浑厚圆润的优美曲线,屋顶用一排瓦或水泥压脊,用于抵御大风。屋脊都有一根瓷管烟囱,每到傍晚,袅袅炊烟沿烟囱缓慢升腾,形成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在大海的上空,飘渺曼妙,家的味道四散开来,温润,温暖,温情。 


         东楮岛的村民非常崇尚文化。早在1936年就建成了东楮岛村育英小学,成为当时荣成境内最好的村办学校。现在的“乡村记忆馆”就是当年的育英小学。历经百年沧桑,这些海草房大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有的屋脊已经塌陷,有的海草已经斑驳不堪,还有的外墙已经抹上了水泥,有的已将海草换成了红瓦,历史的印记逐渐在消失。走在斑驳的青石板小巷,仿佛行进在岁月的长廊里,那一排排的海草房静默矗立,仿佛饱经沧桑的老人,淡雅悠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抚摸着青石墙上的拴马石,让人忍不住回想起那一段流逝的光景,岁月的印迹依在;注视着山墙上的黑板报和标语,仿佛可以进入到一个狂热的时代。这些历史的痕迹,为我们后来人提供了复原那些遥远岁月的线索。


         为了抢救这些濒危的海草房,当地政府协调向上级争取了800万资金,为村里的旧海草房进行修缮,家家户户改造了厕所,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逐渐在改变;原来泥泞的乡间小路,铺上了水泥和石板;保护好古村落,发展民俗旅游,打造独特风格的渔村文化、渔家风情,是东楮岛今天发展的方向,他们与北京世纪唐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700平方米的旧礼堂改建为“荣成海草房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并将其作为“中国海草房博物馆”对外展现;一条观海长廊和一处游客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形成岛、湾、礁、石的完美海洋自然景观。游客们尽可以在东楮岛村住下,体验一下原生态渔村的生活,住一天海草房、吃一天渔家饭、睡一天农家炕、当一天渔家人、看一天海风景,感受一下海草房铸就的那质朴又古拙的渔家气息……

作者:葛本文,男,1956年10月生人,1976年12月入伍,历任宣传干事、政治指导员、政工科长等职;1999年8月专业地方工作,历任局长、书记等职。中国国画研究院院士、研究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亿克拉书画院院长。现任中国风景区摄影网山东俱乐部副主席。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摄影作品200余篇。摄影作品、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出版散文集《灵山岛之恋》和《走向新闻之路》。

责任编辑:蔚楠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