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沈鸿根(江鸟)书法艺术赏析

  来源:书画名家网等沈鸿根 靳新2016-09-0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沈鸿根,别号江鸟,1943年生,现为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中华书法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国中国画院顾问,上海民族画院名誉院长,济南大学兼职教授,洛阳外语学院客座教授。善诗文,精书法,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六十多种数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称雄艺坛、蜚声四海。

 

   沈鸿根,别号江鸟,1943年生,现为世界书画家协会常务顾问,中华书法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国中国画院顾问,上海民族画院名誉院长,济南大学兼职教授,洛阳外语学院客座教授。善诗文,精书法,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六十多种数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称雄艺坛、蜚声四海。书法作品不仅荣获台湾“诗书画大展”特优奖,菲律宾“国际文化交流”荣誉金奖,泰国“国际现代名家水墨展”金奖,法国“国际金塔书画大展赛”金奖,美国“中国当代名家国际大展”最高荣誉奖,还被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曾多次担任全国乃至国际书画大展赛评委主任,应邀到各大学讲学并应邀到日本、美国传艺。名列《世界名人录》,《中国美术年鉴》等。

        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沈鸿根《兰亭序》艺术试析

沈鸿根《兰亭序》是流传有绪的名帖,传为晋大书家王羲之所书,曾评为“天下第一行书”。可惜世上所见的都是摹本,其中比较接近真迹的,要数冯承素的摹本,因是钩摹,忠于原作,故能保持本来的笔情墨趣和神态风貌。其它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临本,虽各有特色,但掺杂了自家的笔墨,与原作精神难免有些差异了。《兰亭序》在书法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历代的书家差不多都向它学习过,特别是唐陆柬之、宋米元章、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在他们的传世行书墨迹中,可以看出受到《兰亭序》的影响很大。《兰亭序》的书法艺术究竟怎样呢?明方孝孺说《兰亭序》“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兰亭序》的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兰亭序》全篇二十八行,共计三百二十四字,写来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而点划皆映带而生,显得气脉贯通;其行与行,大致相等,但时有宽狭,略带曲折,宽狭相间,曲折互用,相映成趣。这正如清包世臣所说的:“《兰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试拿第十四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行字来说吧,总的形势有所倾斜,忽左忽右,呈曲线的形状。比较来看,如果以“趣”字作基准的话,那末“舍”字偏右,“万”字向左,“殊”字又偏右,而“静躁”两字向左,“不同”两字则基本居中。由于重心始终保持在行线中,因此虽有倾斜而不偏离,于是乎行斜体正,势曲态直了,富有韵律感。再拿第十行“所以游目骋怀”几个字来说吧,不论“所”字的收笔与“以”字的起笔,还是“以”字的收笔与“游”的起笔,或者“骋”字的收笔与“怀”字的起笔,都是露锋进出,形成了笔断意连、左顾右盼、承上启下、相互呼应的意态。这意态如同高明的画家画龙,在画上尽管龙身给云遮住了,只露出一鳞半爪,但看上去是一条龙,而且是一条游行在云中的活龙。这自然要比仅在字与字之间用一根细细的牵丝相连,远远来得含蓄有味。唯其如此,才能浑然天成,整齐之中而有变化。关于结构,《兰亭序》可以说极尽其变化之能事。唐何延之就用欣赏的口吻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的确如此。凡是重复的字,它的写法个个不同。如七个“不”字,五个“怀”字,三个“盛”字,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处理,都能随类赋形,各现其态。至于二十个“之”字,有的平稳,有的险峻,有的舒展,有的收敛,也有的工整如楷,流利似草,如楷的不呆板,似草的不狂怪,千姿百态,妙在通情达理。如第一行“暮春之初”的“之”字,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所以写成扁状,长中带扁,相得益彰;第九行“品类之盛”的“之”字,因上下左右的字都很宽大,所以写得紧密,小巧玲珑,饶有风趣;第六行“管弦之盛”的“之”字,因行尾空隙大,加上右边第五行行尾的“水”字状扁而有捺脚,所以写作长形而无捺脚,有让有揖,灵活流动;第十八行“俯仰之间”的“之”子,因一行当中毫无捺脚,则故意用捺脚出之,婀娜多姿,优美稳当。难怪宋米芾云:“之字最多无一似”了。提到用笔《兰亭序》也是提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如第十行的“不”字,横,露锋落笔,稍按,然后中锋提笔而行,最后回锋收笔;撇,按笔而下,随之逐渐提笔撇出;竖,弯弓形,承撇势露锋落笔,转峰直下,停驻一下勾出;点,先笔尖触纸,向右运行,顿笔回锋。整个“不”字,横是横,竖是竖,撇是撇,点是点,形象既显明,运笔也清楚。又如第八行“畅”字,竖划如“屋漏痕”,折笔似“折钗股”,起倒使转,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最后一笔抽锋,俨然莼丝,更加动人。再如第三行“少长”两字,笔划有粗有细,粗者健壮而不臃肿,细者清秀而不纤弱,笔正锋中,合乎法度,线条圆劲,立体感很强。《兰亭序》中的章法、结构、运笔,各自称雄,而不相侵夺,配合得是那么地默契,组织得是那么地巧妙,名为三位,实则一体,看上去,如同天上的行云,地上的流水,生动又自然。正因为《兰亭序》的艺术性高,所以千百年来,它象明珠似的闪耀在艺苑中,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吴炳伟等创办的无锡书法艺专,风光无限,培养了不少书法人才。沈鸿根被聘为导师,所著《行书概论》成为该校主要教材,一九八八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内外。其中《千古绝唱兰亭序》一文,选入上海了初三《语文》,作为必读范文。

沈鸿根著的《书法章法》,一九八八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从形式美学角度阐释书法章法的专著,前无来者,填补了书法史上的空白。付梓前曾到清华园小住几天,审稿、拍照、设计封面。徘徊在水木清华处,颇多感受,遂作《漫步清华园》散文一篇,发表在《福州晚报》上。书出版后,其中有关章节被选入王岳川主编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至于“谋篇布白”一章还作了电视书法讲座,在江苏台播出,后又由中央台转播,反响颇大。

 

            潇洒俊逸雅韵风流
——著名书法家沈鸿根先生行草书《千字文》十二屏条赏析
                         靳新/文图
      上海的沈鸿根先生乃全国书坛之重镇,集书法家、理论家、教育家、诗人于一
      身称雄艺坛,以“独标风骨艺坛上,濯古来新成一家”的书风和出版六十多种数百万字的专著与字帖蜚声四海。
       沈先生是我硬笔和毛笔书法启蒙老师,自1995年拜识至今已20年的师生情谊。这些年,沈师曾两度为我写《千字文》,第一次是2003年,正值沈师60周岁,他用了五个多小时创作完成行草《千字文》十条屏,当时的信札中说是他平生一次性创作的最长的一件作品。
      此行草《千字文》十二条屏是63岁的沈师创作于丙戍年冬(2006年)。此作用笔以中锋为主,间以侧锋,爽健而流利,书风雄放而清丽,墨色变化丰富,姿态大小由之,显得力健而味辣,笔势连贯、结体自然,于洒落中见风神,令人襟抱舒展。观之、赏之、嗅之,笔情墨韵亦油然而生。
      自古以来,屏条书画作品比其它幅式书画作品创作难度要大很多,一般常见的大都是四屏条、六屏条、八屏条,十屏条以上的较为少见,十二屏条且是一千多字,其创作难度可想而知,难怪沈师说是他平生创作最为费力的书法作品呢。观此《千字文》全貌,气势酣畅,笔力遒劲,节奏铿锵有力,壮人情怀;字形大小参差相间,错落有致,笔意顾盼,若断还连,出人意料,给人以亦方亦圆、亦正亦奇、亦燥亦妍、亦刚亦柔、亦雄亦秀、亦放亦收、亦动亦静、亦遒亦雅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有学养而无想象或有想象而无学养者是难以企及的。十二屏条的书写需要一气呵成求统一,需要通达拓展 求效果,沈师一路写来,似行云流水,妙不可言;如渴骥奔泉,矫健俊逸。尤其是通篇富有韵律,用笔提按有方,纵擒得当,气足神定,笔笔意不断,字字脉相承,奔放处不失法度,细微处彰显韵味,观赏后平添无限快意。


      沈师是我所见到的握笔姿势最为规范的书家,可以想象当年沈师手握兼毫笔,在其四壁图书的松竹轩晴窗下墨雨纷飞、驰骋纸上的情景,其情、神、力、韵一寓于书,以简洁、明快、流利、细劲的线条,传达着自己对古代与现代时空的理解与感悟,表现着深沉丰厚的传统积淀,构建着一种属于现代时空的和鲜明个性的艺术形式。经典的书法作品都与其人品修养、文化积淀融为一体的,书法艺术本身含纳天、地、人的精、气、神以及人文意向和人格旨趣。故而,沈师无论是诗文还是书法,均有自家风貌,正如他的诗句:“诗文懒得与人同,楚调自歌冷月中”。沈师行草书法之所以显现出强烈的个性风貌,从其结体用笔中可探得消息,沈师书法上溯汉隶秦篆、专攻二王、旁及颠张醉素宋四家,渗入智永,又深研汉简魏碑,是数十年寻找古雅意趣和现代审美的契合点的功力体现。沈师用笔极富弹性,有力度、有韵味;字体结构内紧外松,含筋抱骨,势圆力遒,行气相通相顺,呈现摇曳之姿、上下窜动之态;论墨色,可谓“将浓遂枯虚实苍秀,带燥方润藏露参差”;线条丰且实、灵且朴,劲健而高古,其方圆正侧因形生发、疾缓滑涩随势而生,中锋沉劲入骨,侧锋研美挺劲,藏则内蕴古朴之风,露则外显精神意气。作为诗人,他所追求的是“气韵”,注重的是“精神”,综观欣赏沈师书法作品,具有直观的形态美、深邃的意境美、浩然的气势美,充溢着潇洒俊逸、雅韵风流的气息,这无疑与他“书画从来求气韵,人文自古重精神”诗句意境是高度契合的。
     此鸿篇巨制,堪称沈师经典之作,极具收藏与鉴赏价值,当与世永存!

2015年8月,由海上著名书法家沈鸿根(江鸟)先生所书《中华禅诗文化碑》、《李月诗》之碑,镌刻并立于五台山清凉寺前。五台山为佛教圣地,而清凉寺乃祖寺。沈师此作亦楷亦隶,亦行亦简,以《张黑女墓志》为底,熔智永、钟繇、王宠为一炉,笔短、势展、意长,雅韵风流,别具一格。此作巧妙地掺入篆书圆拓笔法,极有创意,面目一新,堪 称精品!
        沈师书丹之后,意犹未尽,赋《善缘》诗一首,诗作空灵意韵,妙语禅机、神幽情深。录于此,与友共赏:
      善 缘
     文/沈鸿根
清凉古刹袅祥云,
幸与佛光结墨缘。
李月诗碑何处立,
群山拥翠寺堂前。

沈鸿根为甘肃高台中医馆题写馆名与柱联的图片

此类馆名和柱联的创作难度极高,比作“戴着脚镣跳舞”也不过分。因为在有限的尺寸内既要写得规范,又要写出精神气质、人文内涵、笔墨情趣,这谈何容易!然而,沈师集几十年的功力,一寓于书。馆名“高台中医馆”五个大字原作是写在六尺长度的宣纸上,制作后的牌匾单字应在三十厘米以上。沈师用简隶书体,亦隶亦楷,亦行亦简,又巧妙掺入篆书圆拓之笔法,使整体效果鲜活起来。细观之,空灵而又古意盎然,优雅而又神逸超韵,空间安排疏朗有致,展现出来的是不同凡响的高贵和优雅,不染尘埃的空灵、清丽之禅境,还有一种曼妙、婉约、朦胧、浪漫之美韵,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过目不忘的古雅气息。
        柱联“望闻问切藏玄机显中华文化之博大,阴阳虚实含奥妙呈华夏中医之精深”,原作是写在八尺长的宣纸上,制作后柱联高度应不低于四米。沈师用行书体写就,每联十五个字,同样落笔不俗,无论整体还是单个字,都非常充分地体现了“沈氏”书风,遒劲、灵动、雅致。三十个字中重复的“华”、“中”、“之”均有变化,字型大小由之,起倒运行自然有度,用笔入木三分,少外露,多内含,有弹性和力度,结构内紧外松,势圆力遒,恰如珠走玉盘,耐人寻味。柱联与馆名的书体尽管不同,但让人有种和谐之感,可谓相得益彰。沈师早年的行书在风格上多豪放,而近些年书风趋于“平正”、“醇雅”,更多的追求了“韵”和“雅”,显然,沈师是成功的,这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境界。(靳新)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