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反倒书写汉字重现千年风尚 欲申请双项吉尼斯

  来源:华西社区报沈悦2017-05-1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 写的是中国字,但咋个感觉都是 反 起 在 整喃?……哦哦,把纸翻过来就认到了,原来是看这面。"5月3日,成都武侯区簇桥街道百锦社区某小区的书斋里,胡光伍正在为大家展示他的独门绝技--反倒书。

胡光伍书写的"雄风"。

" 写的是中国字,但咋个感觉都是 反 起 在 整喃?……哦哦,把纸翻过来就认到了,原来是看这面。"5月3日,成都武侯区簇桥街道百锦社区某小区的书斋里,胡光伍正在为大家展示他的独门绝技--反倒书。

" 今年我想申报两项吉尼斯,正在着手准备申报吉尼斯的材料。一项是反倒书书写,二是反臂书书写。据我所知,反倒书书写目前暂时没有记录,反臂书(反书)目前吉尼斯记录为每分钟完成26字。我目前每分钟能完成34字,这个速度已经能轻松打破现有记录。今年准备申请这两项的吉尼斯记录,两个项目我都比较有信心。"胡光伍说。

反倒过来的"雄风"。

天生"神技"成就书法"奇功"

普通的宣纸、普通的笔墨,一样的横撇竖捺,从胡光伍的手中写出来,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形式。一番龙飞凤舞后,没有一个人能认出他书写的是什么。

" 他写的啥子?看着眼熟,但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喃……"围观者窃窃私语。大家只能耐心等待,待胡光伍书写完成后翻转作品--"雄风"二字跃然纸上。虽说是倒着写的,但力透纸背的书写功底也让人心悦诚服。看他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奇特的欣赏体验,不到作品反转的最后一刻,完全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有创意,有悬念,有意思,不拘泥于形式。书写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围观者啧啧称奇。

胡光伍的书法展现形式,有别于传统书法。任何汉字,在他手上,都可以被他用逆向的思维所解构。左手,右手,正书,反写,双手运笔,左手书正,右手反写……如此惊人的技艺,别人望尘莫及,他却一度认为这种技艺人人都行。

1956年,胡光伍出生在成都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自幼爱好书写的他身上随时揣着一支笔,对于书法有着极强的领悟力,每当学校举办书法比赛时,他的作品总能获奖。

" 很小的时候我在作业本上写自己的名字,觉得好耍就把本子调过来反起写字。"胡光伍说。从反起写字开始,后来他又练习了难度更大的写法--写出字来翻面倒向观看。

" 我一直以为大家都会这种技能,不觉得自己有好特别。"直到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们推荐他写些东西,胡光伍便用反倒书写了几行字。同学们都看不懂,待胡光伍将纸反过来时,几行刚劲有力的字跃然纸上。小伙伴们这时都惊呆了!一位同学对他说,这种形式以后肯定会让你成就不一样的书法艺术造诣。这句话让胡光伍在兴奋之余,获得了一份对未来方向的思考。

" 我认为这是上天给我的一种天赋,我要做的,就是投入自己的精力,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胡光伍说。

胡光伍正在反倒书创作。

重现千年"风尚"正在申请吉尼斯

反倒书这一特殊的书法艺术,很多人都感到陌生。殊不知,反倒书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针书……反左书。"这种书体在大同年间盛行,其后便销声匿迹。如今在胡光伍的笔下,这种跨越千年的书法"新风尚"再次惊艳世人。

成年后,胡光伍经过多年琢磨,研究出了不少反倒书表现形式,并立志将其练到炉火纯青。在他研习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取笑他。曾有传统的书法大家说他是炫技、杂耍、不务正业……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给予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心。

左手反、正,横、倒书;右手反、正,横、倒书;双手反、正,横、倒书;同时下笔、同时收笔……如今的胡光伍,已能熟练运用140多种书写技巧,他曾以空心连体的方式,一气呵成完成了《新华字典》中提及的一万多个的中国汉字的书写,中间不重叠,不断线,不断笔,令人叫绝。目前他正在申请吉尼斯记录,准备以正常人书写的速度--1分钟书写三十几个反倒书的形式申请属于他的吉尼斯记录。

如今,胡光伍的艺术成果自成一派,在其作品得到市场和专业人士认可,胡光伍也用那支笔为自己书写出来"西蜀奇人"和"中国反倒书第一人"的美誉。

" 如今慕名而来的人遍布全国,最远的有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学生求学反倒书。但是由于书写方式确实需要相当天赋和很强的逆向思维,因此很多学生都中途放弃了。这饱含汉字秘密的书写技巧比单纯的汉语言学习更有难度,不研究中国字,单纯学书写是难成正果的。"不过,让胡光伍欣慰的是,慕名而来的学习者越来越多,让他看到了反倒书的希望,胡光伍说:如今他特别希望能找到反倒书的传承人。"有意向学习反倒书的书法爱好者,都可以和我联系。如果天份很好的学生,我愿意为他提供食宿,保障他的学习。"

(编辑:映雪)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