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主题聚焦抑郁症: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

  来源:扬州晚报2017-04-0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抑郁症对大众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多数人认为这是心理出了毛病,只要调整好心态,抑郁症状就会好转。
     抑郁症对大众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多数人认为这是心理出了毛病,只要调整好心态,抑郁症状就会好转。但诸多事例都证明抑郁症患者很难走出这种抑郁情绪,更可怕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抑郁情绪所困扰,甚至患上抑郁症。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抑郁症,正视抑郁症,不要让它"侵袭"我们的健康。

案例    1

终日烦躁突然辞职

扫墓后留纸条离家出走

市民陈女士今年30岁,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职员。今年过年后,她就时常感觉身体疲劳,做工作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回家后,她也找不到开心的感觉,以前喜欢看的电视剧变得乏味无聊。在家情绪烦躁,无故发脾气。

陈女士的情况,丈夫看在眼里,认为她是工作压力太大,便提出带她去旅游散心,可陈女士以没有心思多次拒绝。一月前,陈女士突然辞去工作,回家后并没有好转,而是整天卧床,或是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少语少动,家务也懒得照料。

清明节期间,陈女士给去世的母亲扫墓后,心情更是郁郁寡欢。两天前,赵先生下班回家发现,妻子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公,对不起,一切是我的错。”好在及时找到了陈女士,赵先生便带其到医院就诊,陈女士被诊断为抑郁症。

案例  2

产后常无故叹气

胃口差一月瘦了十多斤

一个月前,24岁的王小姐诞下一个男婴,当一家人都开心庆贺时,小王却愁眉苦脸,每天唉声叹气,觉得生活处处都很艰难,常常无故落泪。

丈夫说,以前小王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现在却不愿出门,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常凌晨两三点睡不着,躺在床上胡思乱想,越发恐惧。后来,又觉得全身不舒服,头痛头昏的厉害,认为自己不能做一个合格的母亲而痛苦。胃口差,饮食少,一个月消瘦十多斤。

家人随即带她到扬州五台山医院,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一起来聊聊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

今天(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一起来聊抑郁症”。记者昨天探访扬州五台山医院时发现,目前心理科病房床位已住满,仍有不少的抑郁症患者预约住院治疗,该院每年接诊抑郁症600多人,春季正是抑郁症发病高峰期。医生提醒市民,一旦发现有抑郁情绪存在,并且持续2周以上,自我调节也不见好时,应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尽快走出抑郁。

在位于太原市的山西大医院精神卫生科走访时记者了解到,医院抑郁症病患就诊量逐年递增,该门诊平均月接诊量近1500人次,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山西大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杨红表示,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很多病患遇到精神问题时,都不愿意面对,更不愿意去诊治和服用药物,导致病情延误,建议人们出现相关症状后及时就医诊断,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医院

春季是抑郁症高发期

每年接诊600多抑郁患者

“最近,来治疗抑郁症的患者不在少数。”五台山医院心理科主任周朝昀表示,初春是发病高峰期,该院心理科每年接诊抑郁症患者六百多人,住院治疗100多人。

周朝昀介绍,抑郁症主要有两大核心症状:一是情绪降低,找不到乐趣,每天开心不起来,二是心理动力下降,表现为以前喜欢做的事,现在也没有兴趣做了。还有一些症状诸如饮食不好,突然消瘦,睡眠不好,没有价值感,总要和别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如人,发生自弃自伤行为等。

周朝昀解释,女性患抑郁比男性多,长期积压的抑郁情绪慢慢转变为抑郁症。女性一旦患上抑郁症,对她们的身心健康都会有严重伤害。

提醒

出现抑郁情绪怎么办?

持续超2周应及时求医

出现抑郁情绪该怎么办?专家支招,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除了重视自我调节外,还应积极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争取亲朋好友的帮助。心理负荷较重,自己不易调节时,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可通过心理卫生课或讲座等途径接受心理卫生教育,提高自己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努力保持心理健康。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学会情绪控制,提高适应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写日记、倾诉、运动、转移等。

特别提醒,一旦发现自己有抑郁情绪存在,并且持续2周以上,自我调节也不见好时,应积极寻求医生的帮助,尽快走出抑郁。

用专业的方式治疗抑郁症,治愈率可达50-60%,,抑郁症不是绝症,不必把它想的那么可怕,但若放任自流,它会变得日益严重,所以一定要重视它。除了基本的药物治疗外,患上抑郁症的人先应该积极地采取自治;身边的家人朋友也要第一时间学会倾听和关爱抑郁症患者。平时也要多疏导自身心理,及时面对抑郁情绪。

(编辑:映雪)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