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叔5年深入太行山600次,拍出的照片让世人倾倒

张寻春2017-03-0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其实我也没有真正见过寒冰,只知道他今年48岁,河南林州人,拍摄太行山已经有五年了,每年待在太行山的天数超过200天

井底挂壁公路(寒冰 摄)

不仅如此,网络上很多介绍南太行的照片,都是从他镜头里流出来的!

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拍出的太行山这样大气!是的,非常大气,我找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他的片子。

金灯寺神韵 (寒冰 摄)

一位真正低调的摄影大叔

热爱家乡热爱太行山,更热爱摄影

其实我也没有真正见过寒冰,只知道他今年48岁,河南林州人,拍摄太行山已经有五年了,每年待在太行山的天数超过200天。

他说,我已经记不清到底多少次深入太行山了,但是每年进山的次数一定不少于120次!

(寒冰 摄)

我请他发张自己的个人照给我,以便添加到文章中,他拒绝了。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他在网易博客中的介绍,"单车让我健壮,摄影让我快乐"。

一个真正热爱家乡,热爱太行山,热爱摄影的平凡人。

(寒冰 摄)

太行山的路,太行山的民居,太行山风光,太行山的人,太行山的树木花草,在他的眼里,皆可入镜!

巍巍太行·风景篇

他镜头里面的太行山公路↓↓↓

马鞍垴 (寒冰 摄)

他镜头里面的太行山的树↓↓↓

(寒冰 摄)

他镜头里面的太行人家↓↓↓

(寒冰 摄)

他镜头里面的太行山的水↓↓↓

(寒冰 摄)

他镜头里面的太行故事↓↓↓

(寒冰 摄)

他拍的太行山公路,张张都是经典

像很多去太行山的人一样,他喜欢拍这里的公路。太行山的公路,除了自驾其中有着惊险刺激的体验,更多的是,当你站在某个高处,看下去,它更像是镶嵌在山间、山地、山顶的彩带!

鹅屋村旁的公路(寒冰 摄)

一条条太行山路盘绕在山腰间、悬崖边、峡谷间,像一条条小龙,也像一条扁担,一头挑着太行,一头挑着平原。

太行平湖东岸的公路 (寒冰 摄)

它们也向世人昭示着太行山精神,一种无言的震撼!

大垴村盘山公路 (寒冰 摄)

一千摄影师的镜头中,挂壁公路有一千种震撼世人的角度。

太行山七大挂壁公路,他拍摄最多的是井底村挂壁公路。即使曾经身临此处,再次看到他的照片,心中仍是久久不能平静!

井底挂壁公路 (寒冰 摄)

放眼下去是悬崖断壁,万丈深渊,雨天是云雾缭绕从脚下飘过,仿佛在云端一般,很是壮观。

井底村挂壁公路 (寒冰 摄)

有网友这样评论寒冰镜头中的井底村挂壁公路:

他的片子,将挂壁公路的奇、险、雄、峻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佩服!

井底村挂壁公路 (寒冰 摄)

他镜头里的太行山云中树,树树身姿优美

他说,树是与人类生存分不开的朋友,不管是纳荫还是乘凉,它们一直以最美的身姿展现给我们。我喜欢树,所以我记录它。

(寒冰 摄)

山河宜晚眺,云雾待君开。

起风时,这些云雾中的树,如仪态万千的女子,款款向你走来!

巍巍太行·人文篇

巍巍壮丽的太行山,不光有绿浪滔天的林海、刀削斧劈的悬崖、甘甜可口的清泉、千奇百态的山石、如练似银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深潭,还有雄奇壮丽的庙宇、引人入胜的溶洞和令人神往的传说,有诉说不完的典故,有好多英雄留下的传奇……

还有一代代守候着大山的太行人,他们勤劳朴实,传承"愚公移山"的精神,创造太行奇迹。

(寒冰 摄)

他也拍民风民俗,与当地人借一段时光

红薯粉

每到冬季上冻的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就开始制做粉条了,这个时候做的粉条是最好的。

(寒冰 摄)

大锅饭

在林州,每到红白事和庙会的时候,亲朋好友、邻居乡亲就会相聚到一起吃大锅饭。大锅直径在1米2至1米5之间,是根据来的客人多少用多大的锅。

(寒冰 摄)

味道特别,饭店永远吃不到的味道,所以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再有就是可以凝聚乡情,增加友谊。

(寒冰 摄)

儿时的回忆

这次进山采风偶遇了传统的织布工艺,使他激动万分:一下子感觉回到了那个童年时代。

(寒冰 摄)

在大山深处看到了一处草房老宅,也会引起儿时的回忆,久久回味着,童年是穷苦的,但也是最幸福的。

(寒冰 摄)

无数守望太行的人,延续着太行山精神

太行山,多么厚重的名字,好多传奇在这里流传,好多精神在这里延续,每座山峰、每寸土地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你哺育了代代太行百姓,你成就了无数个英雄伟人。

(寒冰 摄)

太行人,多么朴实的名字,作为一个太行人应感到自豪。但随着移民搬迁和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只有老人和为数不多的孩子。

(寒冰 摄)

年迈的父母还在依靠太行而生存,他们离不开这里,因为他们知道这里就是他们的根,他们在用一生的心血守望着太行,他们深爱着这座倾注了心血的大山。

他们辛苦着、快乐着,还是那么原始地耕耘着,他们虽然年迈但精神矍铄,是太行赐予了他们矫健的身体,赐予了他们巨大的能量。

(寒冰 摄)

永远与太行相依,与大山为伴。当太行儿女看到此文章时,你是不是也想时常回家看看,这里有你的父母、有你的孩子、有你的父老乡亲。

(编辑:李月)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