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电影局5月6日发布的数据,2024年五一档我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突破15亿元。在电影院外的社交网络上,多种电影营销方式让观众应接不暇,但也有人吐槽,电影营销乱象不断。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6%的受访者指出电影营销存在过度邀请网红、明星问题,50.7%的受访者认为存在情绪、表情、情节夸张问题。78.3%的受访者期待电影宣传专注电影本身。
50.7%受访者认为电影营销情绪、表情、情节夸张
00后王珏觉得,宣发推广对于电影来说很有必要,如果不进行宣传,大家很难知道有哪部电影上映,也就谈不上去电影院看。“我妈经常刷到宣传电影的短视频,题材感兴趣或者有喜欢的演员,就让我们陪她去看”。
山西太原的电影爱好者王璐喜欢关注电影背后的故事,她感觉现在电影的宣传片大多是从电影片段中剪辑出来的,很多内容都能在正片中看到。“我喜欢看主创背后的故事,花了多少心血拍这个影片,美术置景有哪些考量,看到这些会对电影有全方位的了解。但现在电影的前期宣传似乎没有太涉及这些”。
“通过预告片能够初步了解电影的风格和故事走向。一部引人入胜的预告片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呈现出电影的精髓。但现在有些电影的营销推广方式太夸张了。”浙江某高校大学生刘若楠说,一些电影在营销过程中对情感的渲染有点过于强烈,情节处理有些刻意。
北京的摄影师韩拾尔注意到,短视频已成为电影宣传的主要途径,利用短视频的影响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到电影。然而,这种方式可能会过度强调电影中某些精彩瞬间或片段,使观众对电影过度期待,最终看电影时产生心理落差。
现在的电影营销存在哪些问题?调查中,51.6%的受访者指出存在过度邀请网红、明星的问题,50.7%的受访者认为电影营销情绪、表情、情节夸张,其他还有:制造虚假观众反应(47.5%),广告合作、植入过度(42.1%),炒CP、制造绯闻(31.0%),输出情怀绑架观众(30.7%),营销与影片内容无关(29.9%)等。
王璐发现,现在主创会在电影营销期发短视频进行推广,但有些短视频跟电影内容没什么关联,“经常能刷到这类短视频,但看了那么多,依然不知道电影主要讲的是什么,有些甚至‘货不对板’,营销的是一个点,电影讲的却是另一套内容”。
黑龙江的80后周青雅说,电影营销时会把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演员最好的状态截出来吸引大家,真正看电影时却发现营销的内容就是整部电影的亮点,甚至有观众觉得短视频比电影好看。
周青雅还发现,一些宣传海报跟电影调性不符,比如电影是文艺片,却模仿爆款电影做一个很夸张的海报,电影内容跟海报完全是两个样。
韩拾尔说,能够理解制作发行方用短视频来营销电影,这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突出重点,让电影受到更多人关注,从而获得更好的票房,但要注意避免过分夸大和偏离电影内容。
周青雅能接受在电影营销中捆绑角色CP,这样能让观众进入到情节中,但她认为,单纯依靠演员自身流量来带动票房或捆绑售卖周边,可能会对电影营销起到反作用。
刘若楠说,大家走进电影院是想看好电影,所以希望在观影前了解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不是看华而不实的营销内容。
“有些电影制作方会用一些观众流泪、大笑、震惊的视频做宣发,但有些可能是摆拍出来的。”王璐认为,电影营销过犹不及,过度营销会引来观众的反感,分散人们对电影的注意力,消解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她认为,与其在电影之外花很多心思,不如专注于电影本身,社交媒体时代,一部好电影是不会被埋没的。
调查中,45.0%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因为这类营销走进电影院,36.7%的受访者不会,18.3%的受访者不清楚。
王珏说,有些电影制作方会特意制作营销短视频并大量投放,吸引大家观影,但电影质量如何、是否值电影票钱,观众看后会有判断,这个判断最终会投射到主创人员身上,如果感觉被电影的营销欺骗了,可能下次这个导演的电影就不会去看了。
78.3%受访者期待电影宣传专注电影本身
刘若楠期待,电影制作宣传方不要过于迎合大众口味,要追求更为真实和深刻的表达。她认为,对于电影来说,营销不是最重要的,不能本末倒置,一旦电影营销脱离了电影的内容,会极大地影响观感,观众很难与影片产生共鸣。
“当下有很多成功的电影宣传,围绕电影的内容,以真实、有情怀的宣传内容,拉近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王璐期待这样的宣传更多一些。
韩拾尔说,真正吸引观众并打动他们的,是电影的内容,而不是营销方式,因此,电影制作方在宣发影片时不能脱离真实性,为了追求效果过分渲染,要使观众真正感受到电影的魅力。
调查中,78.3%的受访者期待电影宣传专注电影本身。
“网络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形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习惯,线上线下的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更全面地覆盖目标观众,提高电影的曝光度和吸引力。”韩拾尔说,无论用什么方式,电影营销都要平衡好艺术与市场,更加注重实质性的内容,这是吸引观众的核心。
受访者中,一线城市的占35.3%,二线城市的占42.0%,三四线城市的占19.1%,乡镇的占1.9%,农村的占1.7%。00后占14.5%,90后占45.0%,80后占32.3%,70后占6.6%,60后占1.5%,其他占0.1%。
(包鋆丽对此文亦有贡献,应采访对象要求,刘若楠、周青雅为化名)
编辑: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