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王帅伟2024-02-2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2024年2月27日,由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上海中国书法院、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太极”武术传承基地联合举办的“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在上海中国书法院新虹艺术馆举行,同时宣布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本网讯( 315记者摄影家 王帅伟) 2024年2月27日,由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上海中国书法院、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氏太极”武术传承基地联合举办的“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在上海中国书法院新虹艺术馆举行,同时宣布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着“瑰宝中的明珠”之称。武术是集哲学、养生、医疗、自卫、格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合体,其历史源远流长。上海武术,在数千年前的唐宋时代就衍生出东吴本地江南南拳。其后,至晚清末年和解放初期,中国北派各路拳种南下上海,形成了百花齐放、拳种多样的特色海派武术。嘉定区非遗项目“孙氏太极”,就是在1920年由晚清“武圣”,“虎头少保”之称的著名武术家孙禄堂先生传入上海,以集养生、健身、自卫为一体的孙氏太极拳、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掌等中国北派优秀武术拳种。一百多年来,经过孙禄堂、王禧奎、孙存周、孙剑云、吴茂之、李忠明等三代武术家的传承,最终在上海本地化,成为了扎根上海的优秀中国传统武术代表性拳种之一。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因此,为更好地传承、传播、发扬上海本地优秀武术文化和非遗“孙氏太极”项目,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联合“孙氏武学”第三代传承人、嘉定区非遗项目“孙氏太极”传承人、嘉定区非遗“孙氏太极”武术传承基地负责人:上海本地武术家李忠明老师,自今年起联合设立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共同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孙氏武学”项目,为响应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的传承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指示而努力。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本次研讨会上,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会长张耀伟先生发言介绍了自己传统武术的家传渊源,他出生于中医与武术世家、以及和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国医大师裘沛然老师、上海本地武术家李忠明老师相识学习的经历。李忠明老师则介绍了自己从16岁起跟随民国孙氏武学武术大师吴茂之、王禧奎等学武的往事,以及他长达五十年的习武、传承、推广“孙氏武学”的经历。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建华先生则做了在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如何传承发展的演讲。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会上,还举行了张耀伟先生正式拜师孙氏武学第三代传人李忠明老师,入门“孙氏武学”,系统学习孙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传统武术礼仪仪式。同时张会长宣布成立“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并向李忠明老师颁发聘书。会上,来自本地武术界的武术家们更是出手表演了精彩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养生气功等武术表演。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原故宫博物院书画篆刻家、圆功禅拳研究会会长李燕生、上海市工商联展览商会会长张应军等、上海著名武术家陆国柱、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易学委员会主任、著名易学专家姚建平(姚人仙)、嘉定区区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毛嘉焕、上海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新闻坊负责人李惠萍、新华社《上海证券报》产经新闻部主任助理杨翔菲、315记者摄影家网、央代商企汇上海负责人王帅伟、大健康企业负责人李晋宁、上海中国书法院办公室负责人李忠海、上海中国书法院高级主管汪琦、上海国际汽车城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利邦、上海雷允上呈信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传强,以及上海“孙氏武学”第三代传人易卢康、戎宝成、蔡文俊、尚衍丰。上海孙氏武学第四代传人金鸣德、毛永兴、李晓栋、刘洋、沈志钧、廖朝永、沈建飞、李伟、宁军、朱维强、杨钧立、莫烨等也参加了研讨会。

活动由新京报、澎湃新闻专栏作家,民盟上海市委党史研究部研究员李晓栋主持。

(责任编辑:靳新国)


2024“孙氏武学”非遗传承研讨会暨“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武学委员会”成立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