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百年文脉 “闻”尽古城药香——我和“济南喜面鼻烟”的故事

  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王昱口述,孙风玲整理2024-01-0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作为“济南喜面鼻烟”的第六代传人,一提起鼻烟,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小小鼻烟,蕴含着最质朴的匠人匠心,也见证了济南古城的历史变迁。赓续百年文脉,“闻”

作为“济南喜面鼻烟”的第六代传人,一提起鼻烟,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怀。小小鼻烟,蕴含着最质朴的匠人匠心,也见证了济南古城的历史变迁。赓续百年文脉,“闻”尽古城药香,或许就是对喜面鼻烟制作技艺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诠释。

从我记事起,我的爷爷就在做鼻烟,说实话,一开始我是不怎么理解的,甚至一度认为爷爷是一个刻板、严厉、古怪的老头,他几乎每天都要鼓捣他的那些宝贝(在我看来就是一些枯枝烂叶),而且孜孜不倦,家里所有空闲的地方都摆满了他的那些瓶瓶罐罐,还有小磨、碾子之类的工具。厨房里也放满了那些奶奶用老粗布做的袋子,袋子里就放着他的那些枯枝烂叶的宝贝,一包一包的。爷爷那时对我的要求是:不能乱动!其实那时我也懒得动,因为爷爷的这些“宝贝”在一个孩子眼中,根本就一文不值。但或许是因为匠人的基因传承,亦或许只是因为单纯的好奇心,有种力量一直驱使着我不断地探究,不断地了解,而且不知不觉从爷爷手里接过了鼻烟制作的“接力棒”。

我小时候很是调皮,爷爷虽然严厉但对我还是很慈祥的,他要求姐姐们必须让着我,不许打我,他和奶奶也从没有打过我。有年夏天很热,晚上大人们都在外面乘凉,我们小朋友们到处跑来跑去捉蛐蛐。我也加入到小伙伴中,逮了好久,我们一个也没有捉到,就在大家伤心时,忽然我的小朋友大军捉到了一个,我们大家兴奋地围了过去说着笑着,一会儿大家都不说话了,因为谁也没有养蛐蛐的罐子。这时,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我身上,因为大家知道我们家有。我笑着说:“你们等着!”我风一样地跑回了家,到家一看有些傻眼了,因为平时我感觉那些罐子里都是空空的,其实里面都装着爷爷做好的东西。慌乱中忽然想到了爷爷那个箱子里有一个很漂亮的带盖的小罐子,我马上取了出来,风也似得跑了回去。大家看到后把蛐蛐放到里面,你抱过来看他抱过来瞧,结果传到二狗那里“啪”的一下摔成了两半了,蛐蛐也随着那清脆的声音快乐地跑了。大家都看着我,我急得快哭了,因为爷爷不知道我拿了他的东西,我只能把两半的罐子拿起来闷闷不乐地回家了。

回家后,正准备睡觉的爷爷,看到我抱着个两半的罐子回来,蹭的一下就从床上跳了起来,把我手上的罐子抢了去,在昏暗的灯下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时奶奶刚进门,那一霎,奶奶脸上的神情也变得凝固了,我吓得不敢说一句话。只听爷爷大喊我姐姐让她把擀面杖拿来。这时我明白了他是要打我,我赶快藏到奶奶的身后。姐姐也跑过来了,看了后一直不停地在说我:“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一夜我都是藏在奶奶身子后睡的。懂事后我知道了,我们家祖上做鼻烟,爷爷更是做了一辈子的鼻烟,那个小罐是我祖爷爷传下来的,到现在我还很后悔把它打碎了。爷爷、奶奶,还有那个精致漂亮的小罐,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说来也怪,那时我们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夏天我们家屋里从来不会有蚊子苍蝇啥的,几乎不用蚊帐,这也引来我的那些小朋友的羡慕。记得有一天,爷爷照常用他的碾子碾那些枯草。因为没有蚊蝇的袭扰,我就那么安静地坐在他身边,出神地看着他摆弄。可能他从来没见过我那么的认真,便笑着问我:“想什么来?”我随口说了一句:“这罐子里的枯枝败叶有啥用?每天捣鼓有啥意思?”爷爷听闻,微微摇头,笑着说道:“这放到以前,可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东西,里面的东西每一样都是宝,薄荷叶、牛角粉、甘草、菊花、藏红花……揉碎、捣烂、混合、发酵、加料、封缸、陈化……这鼻烟壶也是材质各异,包含石制、水晶、玉器、木质……”爷爷话匣子一开,从历史讲到配方,从工序讲到材质,耐心细致的讲解,也让我第一次觉得爷爷鼓捣的东西不简单。从此,我便从分辨中药开始,在和爷爷且学且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手工鼻烟的制作,爷爷更是把祖爷爷、太祖爷爷的家什传给了我。

1998年,那是我正式独立制作鼻烟的第一年。刚开始,因为制作技术还不够熟练,加之资金问题,所以并不是每年都做,一般隔一年才制作一缸。2006年,济南市倡导戒烟,我第一时间成立了济南鼻烟研究所,准备借戒烟推广无烟鼻烟,但是依旧因为传统陈化法制作技艺时间长、利润低等原因,仍要靠经销办公用品的副业来贴补鼻烟主业。直到2012年,济南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各种非遗项目被挖掘出来,喜面鼻烟制作技艺抓住了机遇,先后成为区、市、省的非遗项目。而我也在遵循家中祖传的秘方的基础上,从中医典籍中学习药理、药性知识,发掘古方,逐渐摸透了每种药材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制作中有了调整和创新,提升了鼻烟的品质,也逐步打开了市场。到现在我专门寻访老师傅,学习在鼻烟壶内反向作画,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文化在手中传播,技艺在历史中传承。”

在我心里,非遗与传承人本就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我相信,只有将古老的非遗手艺注入新的灵魂,才能让鼻烟得到更好传承,让更多现代人“看见”。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汇聚交织在一起,投向非遗文化,就一定能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积蓄起巨大能量,也一定能为更多以非遗手艺为生的传承人输送源源不断的勇气和力量。(王昱口述,孙风玲整理)

(编辑:蔚楠)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