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轻松月入过万?新兴职业期待新规范

  来源:红网 中国青年网余蕾2022-11-29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近日,网络上很多博文、短视频都在传播着“做陪诊师,轻松月入过万”的信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眼球。有网友惊讶于其高昂的收入,跃跃欲试;也有网友觉得这事不靠谱,持怀疑

近日,网络上很多博文、短视频都在传播着“做陪诊师,轻松月入过万”的信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眼球。有网友惊讶于其高昂的收入,跃跃欲试;也有网友觉得这事不靠谱,持怀疑态度。

“轻松月入过万”显然是一个极具诱惑性的词汇,但是,它是否只是博主吸引流量的噱头,我们还需打上一个问号。暂且不论这个信息的真假,“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至少说明了“陪诊师”行业的兴起。事实上,“陪诊师”是市场需求催生出的新兴职业,折射出当代人的现实处境,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它的行业规范之路仍任重道远。

“陪诊师”作为一种劳务服务,为就诊者提供陪伴就诊、就诊规划、挂号取号、代取药品、代取报告等服务,是一种以经验和时间合法换取劳动报酬的工作方式。据媒体报道,仅在2021年,淘宝提供陪诊服务的店铺超过500家,2.6万人在搜索“陪诊”,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这一市场需求背后,是大量存在就诊困难的人群。同时,有媒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陪诊师的服务对象,年轻用户超过了六成。这似乎与我们认为“‘陪诊师’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老年人”的主观印象大相径庭。

“陪诊师”之所以获得年轻用户的青睐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大部分的年轻人并不常去医院,并且社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对于现实中的就医流程并不熟悉,往往会因为医院科室多、诊疗流程繁琐、医保政策复杂等情况陷入局促和选择困难,而“陪诊师”恰恰能够给予专业建议,引导其高效就医。另一方面,年轻人还面临着“就医孤独”的心理问题,网络上曾有一则关于“孤独分级”的热帖,其中“一个人看病”“一个人做手术”是网友们眼中的“终极孤独”。现实生活中,在异乡独自为生活打拼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在生病后便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此时“陪诊师”刚好能够为他们提供陪伴,安抚他们的情绪,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陪诊师”的出现还是服务业分工细化的结果。陪诊服务也是劳务服务业精细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体现,在满足民众的就诊需求的同时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无疑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好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陪诊师”还是一个新兴职业,相关规范制度尚不完善,仍然存在一些乱象和风险。这些问题也亟待相关部门进行监管,诸如:入职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市场缺乏监管,同行竞争混乱;就诊服务标准模糊,客户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平台的陪诊服务信息纷繁复杂,难以甄别真假,黄牛、医托浑水摸鱼。

对此,各方还需不断探索,比如民政部门指导成立对应的行业协会,给予“陪诊师”相关从业资格认证,筛选兼具专业素质和温度的“陪诊师”;卫健部门加强监管,创造公平、有序、良性的竞争环境,营造良好行业生态;物价部门出台合理收费标准、制定统一服务流程,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逐步形成合理的行业标准;优化平台信息审核机制,方便消费者放心选择,提高该职业的社会认可度。通过这一系列规范措施,为“陪诊师”这一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陪诊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是随着经济增长、产业升级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出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映射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不妨以审慎、包容的态度看待它,让其释放更多活力,助推其蓬勃发展,开拓市场新蓝海,让大众能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

(编辑:鸣嫡)


陪诊师轻松月入过万?新兴职业期待新规范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