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徐文智)和煦的春光倾泻而下,洒满西安市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的宽阔草坪。草坪之上,白玉兰缀满枝头,几只顾盼生姿的白鹿雕塑与造型现代的广播博物馆,动静相宜,相映成趣。几家咖啡馆门外,三五位年轻人已经打开电脑,开启了一天的忙碌。这里,汇聚了西安众多活力四射的创业者;这里,也是西安人休闲娱乐的放心消费沃土。
创业咖啡街区南北两侧的写字楼里,300余家文化创意企业常年入驻,写字楼的底层商铺分布着60多家咖啡馆、酒吧等经营户。3月9日上午10时许,《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街区看到,每家商铺的玻璃窗上,醒目张贴着陕西省放心消费创建的红色“笑脸花”。一张张笑盈盈的创建之花,犹如温暖的春光一般,溢满了整条街区。走进一家喜马拉雅线下实体店,笑脸相迎的除了热情的店员,还有店内墙面上张贴的一朵朵“笑脸花”。
隔着紧密的白色口罩,一双充满笑意的眼睛,让记者感受到店长闫泽华的热情。“放心消费有哪‘五心’?”看着吧台上摆放的“共建魅力高新 共享放心消费”宣传桌牌,记者不由地问道。“安全放心、质量放心、价格放心、服务放心、维权放心。”闫泽华脱口而出。“碰到消费者投诉怎么处理?”记者好奇地追问。“无论是书籍还是食品方面的投诉,我们都会力争在店内解决,让顾客满意。如果纠纷难解,我们鼓励顾客拨打街区消费者客诉电话。市场监管部门在街区设有一个消费维权服务站和放心消费客诉中心,专门负责处理消费者投诉咨询。”闫泽华的答复不疾不徐。
店长闫泽华的笑脸与放心消费创建的红色“笑脸花”,相映生辉。徐文智/摄
调制咖啡的原料安全对放心消费至关重要。记者亮明身份后,闫泽华快速拿出水吧每日报损表,上面显示了店里对即将到期食品及原料的“丢弃”记录:3月8日,白露茶550毫升;3月7日,牛奶400毫升,白露茶300毫升,1块芒果千层,1块巧克力慕斯;3月6日,柠檬120克,锡兰红茶1000毫升,白露茶400毫升……
在吧台后面的冷冻柜里,记者随机取出一瓶生椰乳(调制椰浆),瓶盖显示2021年8月1日生产,标签显示在-18℃条件下保质期为1年。“我们每天都会对原料有效期进行检查,把即将到期的原料报损淘汰;检查冷藏柜和冷冻柜设备温度是否分别保持在0℃至4℃、-18℃;每天下班后打开紫外线灯,对水吧桌面和前台进行整晚消毒;用洗碗消毒机对各种饮具进行消毒;店里每位员工都要定期按规定办理健康证明。”谈起食品安全问题,闫泽华如数家珍。
记者离开前,闫泽华笑盈盈地提出:“请给我和放心消费‘笑脸花’合个影吧!”展开一张西安市消费者协会高新分会印制的“消费维权实用攻略”折叠宣传页,闫泽华将放心消费环境创建者的奋斗姿态和放心消费创建“笑脸花”的可爱笑容,共同印刻在了记者的镜头里。
循着“笑脸花”的一路指引,记者在创业咖啡街区一路寻找,认识了更多像闫泽华一样的放心消费环境创建的同行者。
太平洋咖啡馆店长叶雪峰告诉记者,作为西安创业咖啡街区放心消费的创建单位,放心消费环境创建离不开对店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坚持,也离不开对食品原料的严格管理。早班与晚班人员交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双向确认当天食品原料的有效期,填写报损表。每天下午5点后,将没有销售完的糕点食品下架“丢弃”。拿着一袋记者查看过保质期的太平洋咖玛素娜咖啡豆,叶雪峰兴致勃勃地说:“向顾客承诺放心消费,就要用百份努力呵护这份‘放心’。”
店长叶雪峰对于放心消费创建有着坚定的自信。徐文智/摄
在樊登书店的楼梯、墙壁、玻璃窗等触目可及之处,通过一枚枚绽放的“笑脸花”,记者感受到创建者们传递出来的那份承诺。
在书店二楼的一处顾客休憩区,透过硕大透明的玻璃窗,记者看到街区草坪上怒放的白玉兰,与玻璃窗上鲜红的“笑脸花”,在明媚春光里,相映成趣。
樊登书店的窗外,春意盎然,“笑脸花”也绽开笑颜。徐文智/摄
站在广播博物馆前,西安市市场监管局高新区分局市场秩序与广告监管科科长曹琳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2018年3月14日,高新区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就是在脚下这块热土播下了创建“种子”。几年风雨浇灌,放心消费创建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街区所属西安创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高新区首批放心消费创建试点单位,该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区级、市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2021年12月,又被推荐为陕西省“放心消费示范单位”。
“咖啡街区的逐步规范与发展是高新区分局放心消费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西安市市场监管局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的蓬勃发展历程。”曹琳说,“2022年,高新区分局将以申报省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为新起点,再次吹响创建工作‘号角’,厚植一片放心消费沃土。”
“希望包括创业咖啡街区在内的高新区60家各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能够在市场监管部门的牵头组织下,协同共创、精准施策、诚信经营,驾乘着‘放心消费’号专列,在2022年的明媚春天,鸣笛远航。”正午时分,《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结束了在创业咖啡街区的采访,走出创业咖啡街区之际,曹琳的话语依然在记者耳边回响。
(责任编辑: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