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宣传海报
一句“张艺谋已死”的微博影评,如今被蝴蝶效应到了整个影评圈,在中国已经被诟病多年的影评人及影评如今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昨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中国电影报》文章并改名为《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当天猫眼69位专业影评人昨日接到通知,专业影评入口将要调整,猫眼购票App中“猫眼专业评分”这一功能在首页下线。
豆瓣、猫眼等评分机构的评分是否不靠谱,中国影评是否有太多红包影评和水军影评?影评到底该不该信?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影评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但绝对不是下线评分功能这么简单的办法即可解决的。一位评论者指出,真正伤害中国电影的是烂片,而不是豆瓣和猫眼。
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文章质疑电影评分
《摆渡人》宣传海报
人民日报客户端日前转发《中国电影报》文章《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并将其改名为《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该文称,正在全国上映的贺岁档3部国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正面临巨大的舆论风波。先是《长城》上映后,微博大号“亵渎电影”践踏评论底线,发布“张艺谋已死”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引发口诛笔伐;后有豆瓣为《摆渡人》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
《铁道飞虎》成龙等人做宣传
以12月27日19点左右的评分来看:在豆瓣上,《长城》评分5.5分(101551人评价);《摆渡人》4.4分(43311人评价);《铁道飞虎》5.7分(12623人评价)。在猫眼平台,《长城》观众评分8.4分(40.1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45人评分);《摆渡人》观众评分7.8分(10.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4.9分(22人评分);《铁道飞虎》观众评分8.5分(5.9万人评分),专业评分5.2分(21人评分)。
文章认为,虽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
文章除了表示有不少人是故意给《摆渡人》刷一星外,还透露了“撞库”、“肉鸡”这些黑客在干扰互联网正常秩序时的惯用手段。
所谓“撞库”,指的是黑客通过收集互联网已泄露的用户和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尝试批量登录其他网站后,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用户。很多用户在不同网站使用的是相同的账号密码,因此黑客可以通过获取用户在A网站的账户从而尝试登录B网址,这就可以理解为“撞库攻击”。
“肉鸡”也称傀儡机,是指可以被黑客远程控制的机器。黑客通过诱导客户点击或者电脑被黑客攻破、用户电脑有漏洞被种植了木马,黑客可以随意操纵它并利用它做任何事情。文章称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进行“刷分”。大量的影评通过收集各种大V、小V、大号、小号的信息,软件自动生成,而且可以做到抓取的信息不重样。
创办人解释豆瓣评分机制
在豆瓣网上,国产片和进口片评分差距较大
被《人民日报》批评后,猫眼专业评委昨日接到猫眼方面的电话,称专业评委的打分目前下线。去年12月18日,豆瓣创始人阿北(杨勃)发表的回应大众对豆瓣电影质疑的长文再次获得较多关注。阿北(杨勃)在这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中,详细解释了豆瓣评分机制、是否有水军以及怎样解决等问题,并表示自己会继续满怀诚意地保护公众对豆瓣评分的信任。
文中提到:1.豆瓣电影打分过程都由机器完成,1-5星被换算成0到10分,然后除以打分人数得到平均分,“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分数更新速度也很快,“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2.随着豆瓣用户越来越多,对一部电影的评分也越来越接近“普通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而不是“文艺青年的品位”(除了一部分特别小众的独立电影)。
3.豆瓣一直在跟水军“斗智斗勇”,而且可以说电影评分已经“很难刷得动”了。这个过程主要也是通过程序算法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识别出是“非正常评分”后,首先会预防性地计入评分,再确认是刷分之后删除。
4.豆瓣不会靠牺牲电影评分公正性来赚钱。电影评分和电影商务部分完全没有关系,来源于电影行业的主要营收渠道是仅限于电影的宣传banner广告。
“公关无处不在”
《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文章刊出后也颇受争议,业内人士认为,批评影评作假没问题,可是文章颇有为《摆渡人》洗白之嫌,而《摆渡人》目前的反响确实欠佳。有著名影评人就以《豆瓣和影评人搞不垮中国电影,烂片才会》为题予以回击。《摆渡人》片方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对于电影评论的态度是欢迎任何的批评与赞美,希望电影评论有自由表达的空间。
一位猫眼评委表示,影评人收红包、雇水军抬高自己踩低别人等事,在中国确实都有,但若以《长城》、《摆渡人》打分低就质疑中国所有影评打分未免有失偏颇。而一位观众则表示,自己并不是依据打分而决定是否看一部影片,而是自己看完电影后,会对照一下自己的打分,看一看猫眼专业评委的短评是否与自己的判断相一致。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年前,水军刷高口碑会给一部影片造成声势,但是目前中国观众的观影经验越来越丰富,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所以想通过影评或者评分来误导观众会非常困难。
尹鸿教授表示国人在电影环境中需要的是自救,就像你吃到假的食物,你需要自己擦亮眼睛去辨别真伪。所以对于一部电影,究竟好看难看,主要还是靠自己判断,而不要盲目听信其他人,“公关无处不在,就连朋友圈,也有很多人会被公关”。而且一部电影,不会有众口一词的称赞,也不会全部都是批评,有喜欢的,也必然会有不喜欢的,也不可能粗暴简单的划分。
电影局局长否认约谈“豆瓣”
昨天有媒体报道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约谈了“豆瓣”。当天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微信朋友圈对该报道进行了回应。
全文如下:这篇文章过度“猜想”了事实。电影局没有与豆瓣有过任何接触,也不认识豆瓣任何人,很想有机会接触,大家共商和探讨促进电影进步的话题。
在与猫眼负责人一次交流中,探讨过“专业评分”的话题,大家的共识是: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样本量,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让专业评价更开阔,更具说服力。
读过《中国电影报》关于评分体系的质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大家也都不会为此焦虑。
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电影进步更期待评价体系实事求是。试图拒绝批评,那不是真正的电影人;而批评脱离事实,批评的作用则难以生效。
电影不容易,批评也不容易。在求索的道路上,各自独行又相互守望,就是走向目标的同行者。
今年秋天,部分电影人共聚长春,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发展是硬道理,质量是生命线,改变是新课题,团结是凝聚力。完成这个共识,任重道远,艰辛备至。
后续
人民日报评论部发文“要承认观众的打星评级权利”
《中国电影报道》栏目截图
正当人们对《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一文进行热议的时候,《中国电影报》发表的原文《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作者郝杰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写文章目的不是要“手撕”豆瓣和“猫眼”而是希望这两个指导观众的观影平台,都有责任去尽力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呼吁共同创造公平公正和客观理性的评价体系。
而昨天,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微信公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了署名张凡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该文与前文的观点大相径庭。而就有读者提到的所谓论调问题,发布者在文章后面的评论里回复称“以此为准”。
该文提到“无数人有弹有赞,给一星也给五星,就形成了电影评价的‘大数据’。偏激的、赌气的、找茬的人,肯定都会有,但样本量足够大,也能照见整体性的观感、多数人的态度了。”
“‘洗澡水脏了,不能把盆里的孩子也倒掉’,这应该是共识。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作品真的会被‘一星’毁掉吗?电影生态真会被‘差评’影响吗?却也是未必。”
“有人说,看电影就像吃饭一样,好不好吃一尝便知……而换个角度看,多少靠‘小鲜肉’、靠‘五毛钱特效’、靠‘炒作绯闻’博眼球的电影,即便买了一万个‘五星好评’,最终也不过是沦为笑柄。与其跟网友较劲,真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或者水平。”
“电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长’——增不增长,增长多少,都应该是市场决定的。”
“承认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这都是一种选择。”
“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爱之深,责之切’,网友的评价虽然不一定就是‘权威’,但也是观众心声的投射。说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问题。”
延伸阅读
中国电影市场有那么糟糕吗?
在2016年之前,国内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像电影行业这样年年跑赢GDP增速,交出年均超30%涨幅的完美答卷。中国电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日子一度看起来指日可待。
然而在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资本开始凶猛入侵,各种花式保底、众筹、对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叶问3》的票房造假与金融赌局事件的出现集中暴露了资本的疯狂。
涌入电影行业的钱在变得越来越多,电影院盖的越来越多,屏幕上的好内容却变得越来越少。今年9月中国电影首次出现了票房同比负增长的情况,在12月之前,去年的440亿票房都对今年的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岌岌可危的数字。(截至2016年12月23号,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41亿)
当一辆高速疾驰的列车突然放缓速度这会意味着什么?那些拼命给它投钱,加满油箱的人的希望将会陡然落空,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它重新加速冲到120迈,而12月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能够抓住的好时机了。
中国电影的贺岁档往往有着制造票房冠军的神奇力量,去年的《寻龙决》曾在这个档期卷走了近17亿的票房,今年同样有着豪华全明星阵容《长城》和《摆渡人》看起来都像是有着能够复制奇迹的实力玩家,况且他们的背后还站着阿里巴巴、万达和乐视三个巨头。
但始料未及的是,口碑的坍塌比预期中来的快了许多。《摆渡人》上映不到12小时,豆瓣评分跌至3.7分,几乎是今年所有上映的大片中起始评分最低的一步,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批评《摆渡人》和《长城》的“烂”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而在这个关键时间点,资本的神经已经无比脆弱,任何一个可能引发票房坍塌的因素都会引起足够大的警觉。更何况在信息门槛在逐渐被降低的当下,口碑对票房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复旦经济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沁的报告,当周末上映的所有电影豆瓣平均得分每高出一分时,一家电影院的票房便会提升35万。
在背负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对恶评的容忍度就会降低,对于有商业目的倾向的恶评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消灭。而豆瓣和猫眼作为影评内容的承载平台,此时在治理虚假影评和恶意影评方面的表现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于是,针对豆瓣和猫眼似乎可被信赖的质疑就出现了。人民日报的报道称,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对豆瓣上的影片“刷分”;而猫眼上专业评分只来自于数十位专业影评人,并不能完全替代普通大众对于影片的观影评价。
什么是简单可信赖的评分体系?
对于逐利的电影资本而言,另一件加剧他们焦虑感的是电影行业的舆论场近年来也在悄然变化。
过去在中国,对传统媒体而言,有限的渠道资源至关重要,但也正因为渠道资源有限,事实上提高了影评的门槛,限制了大众的接收方式,也影响了影评的影响力。不过,豆瓣等社区的出现降低了影评门槛,影评不再需要去争取有限的媒体渠道,而且随着用户数量增加,评分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大众对某部电影的看法。
自媒体的出现几乎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而且各个自媒体平台都有相应的付费激励机制,“内容创业”也成了2016年创投界最关注的名词之一,在今年8月最大的影评自媒体“毒舌电影”的估值已经超过数亿元。越来越多的影评人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在电影这一细分领域抢夺内容市场的红利,无意识间也扩大了影评人的影响力。
这导致片方被迫发生的一个转变是,过去在宣传过程中片方掌握了更多不对等的信息,可以有目的性投放给目标观众。但如今,他们已经不再享受这种不对等信息带来的优势,一部电影的口碑,最晚在首周末过后,便几乎能尽人皆知,新的传播环境,给电影宣传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并且由于单个影评人自身的话语权加重,这导致片方的口碑管理目标更为分散。
对于整个行业这是一件好事,舆论环境正是在这种有来有往中逐渐建立成形。但也是由于单个内容生产主体的主观性,很多个性化以及随意化的言论也会随之产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此前有电影公司曾尝试去投资这些影评自媒体,但高额的报价最终吓跑了不少投资者。由于在中国缺乏类似好莱坞的成形的独立影评人制度,从而导致国内的影评人环境并非完全得到净化,这也直接影响到猫眼和豆瓣上的评分体系。
目前,猫眼电影和豆瓣都没有回应这次事件。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