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沉静的外表 涌泉的文思——关于王兴舟与他的散文

  来源:中国现代文化网石英2021-05-1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沉静的外表 涌泉的文思——关于王兴舟与他的散文文:石英对于王兴舟的散文,前几年我也写过文章,谈了我的印象,但现在看来还是相当不够。一是因为他这几年又发表了不少新

沉静的外表 涌泉的文思

——关于王兴舟与他的散文

文:石英

对于王兴舟的散文,前几年我也写过文章,谈了我的印象,但现在看来还是相当不够。一是因为他这几年又发表了不少新作,有的我也读到了;二是因为就他的作品成就而言,也不是一两篇短文能够说透的,实在有深加探索、仔细品味之必要。

我所接触的王兴舟,是一位话语不多但显然极具内秀的人,更是一位不事张扬但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散文家。我觉得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来说,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之所以兴舟同志近年的散文创作一直处于坚劲沉挚、更见厚重的态势,原因之一就是他

的生活积累和知识资源相当丰实渊博,呈现出一种挖也挖不尽,而且愈挖愈见真金的状况。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这位作家的心灵是一座“富矿”。

不仅如此,他的丰厚积累(生活素材和知识储存)贵在能够做到很好的“化”。也就是说,他显然忌讳堆砌知识板块,也耻于卖弄生活。他忠于生活,善用生活素材。同样,他使用知识力求严谨准确,又善于融解知识,使之活泼灵动,与严谨的文字和谐相融,妙语连珠,但又自然贴切,似溪流溢出山体,澄澈可爱。

这位作家显然读书很多,却从来不去呆板地博引,而是以此为引子,启动内心日常思考的问题,当真正成为他从心眼里认定的见解时,才以那种清隽纯美风格的语言加以表达。我特别注意到,他的散文中有时也引用古典诗文,但从来不像我们看到的某种做法那样:一篇散文基本上由引用的古典诗文组成,只以本人少量文字加以连缀。兴舟同志绝不采取这样偷懒和“借用”之法。他少量的引用分明是点到为止,看来只是起到“点睛”与印证的作用即可。因此,他的这类散文读起来很舒服。这位从不夸夸其谈的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要学习古人和今人一切好的东西,但本人的文章永远都直当是自己的,是从自己的心里流出来的。”

兴舟的散文,大致可归结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抒情美文,一类是富含思辨意味或知识趣味的随笔性散文。我不想评判这两类散文的高下轩轾,因为它们各有特色,都有相当高的水平——作者创作态度的认真是一以贯之的,写哪类散文也绝不马虎从事。我也不想建议作者应向哪一类散文倾斜,只能是依作者当时的感情意向和需求而运笔。何况他本来就具备“几支笔”,能够驾轻就熟地写出路数有异却质地坚实的散文作品。他的抒情美文取材也是多方面的。家乡的山川土地、民俗风情无疑是这位作家的至爱。从大的方面说,这是他创作生命的基因,溪流如血脉浸润着他的肺腑,山野的空气洗涤着他的灵魂。他的许多散文作品都有不能误认的乡情印记。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美文之所以那么不同寻常,就是从家乡变幻无穷的彩云中“拧”出来的神韵,乃至熟悉家乡大自然的味道:“不论在什么季节,都能把春天的味道喝出来。”其情感之真之深,可谓达到了极致,但又不仅限于自己的家乡。他的胸怀绝不褊狭,而是视野广阔、情泽千里,这在兴舟的散文中同样表现得十分鲜明。凡祖国山川田畴,不论南北西东,步履所至,皆留其踪在;凡中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也无不竭诚拜谒,思慕先贤盛德,启己躬行。观桂南通灵峡,深悟何谓雄、险、幽、奇、绝、柔、美于一体;瞻闽南李贽故居,则在这所小院里感受四百多年前的一位寂寞而杰出的思想家不泯的光芒。不以院小而鄙陋,不以门低而屈膝,古今同理也。

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毕竟还是要在语言文字表达上见功夫的。说到此,这牌正打到兴舟同志手上了。真的,许多文友和经手他文稿的编辑几乎都公认他的语言文字是有优势的。他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透露:少时深受杨朔散文的“影响”,“也向往于孙犁先生的恬静,也心喜周作人先生的闲适”,还羡慕张中行等先生的书卷气,但还是形成了他自己在散文创作上的简练与厚美,尤其是耐得咀嚼的语言表达方式。印在纸上的文字是彰显在读者眼前的,而作者大脑中的思维构成是外人看不见的。其实,当年有的语言学著作就认为“语言即思维”,甚至干脆认为思维就是“内部语言”。如果这种观点能够成立的话,那么作家王兴舟外表沉静而“内部语言”却是非常活跃的。他的“纯”文学性思维丰富多情,绚烂多彩:“满山的枫树、黄栌、柿树等经霜之后,漫山如火如荼,鲜红的、猩红的、粉红的、铁红的、橘红的……交织在一起,红晕成片,渲染得淋漓尽致,像湖水一般,把小小的山村淹没在红色的海洋中。这时的故乡一点也不内敛,张扬着秋景的奢华;秋空也格外地清新和明朗,像浸洗过一般纯净又湛蓝。天地辉映,五彩缤纷,景色十分醉人!” (《故乡的秋思》)可见,外表沉静寡言,内部的“岩浆”一旦喷发,往往是更有力度、更具感染力。

尽管如此,这位作家的性格在一定时段也会影响他的“文运”。作为一个自幼酷爱文学、有道德有信念的作家,兴舟同志所奉行的是正直地做人、认真地写作,自自然然地发表作品。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宣传效应”,更不可能去进行什么炒作与包装。这些都是对的,是应当坚守的做人为文的准则。然而,我觉得在正常范围之内,以合适的方式,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在京广交通大干线的必经之地,著名的甲骨文和红旗渠的故乡,有一位正当盛年、能写一手好散文的作家,是颇应给予更多关注的,使他那篇篇好文字,如片片甲骨,诠释着那片土地上发生的奇迹与惊喜,又如红旗渠水,更多地润泽读者的心田,为中华的文化园林增添几株常青树,以滋益后来者,岂不善乎?

(作者石英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编辑:超君)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