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0日讯(记者 郭博文) 以青年身份思考当前中国电影的具体实践,探讨电影产业未来的可能与突破,28日下午,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国际电影学术论坛“坚守与开拓: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新征程”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以学术的视野为中国电影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和成长空间,助力新时代中国电影创新发展和电影的强国建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国际电影节·第27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路春艳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新时代中国电影涌现出众多优秀青年电影人和青春荧幕形象,中国电影对新锐力量的关注产生了青年影人与大学生之间独特的对话场域,这将促进以青年影人为对象的学术研究,大学生电影节对荧幕偶像的聚焦也将进一步凸显大影节和青年影人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使大学生以优秀青年影人为榜样和方向,积极投身电影事业,为中国电影创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坚守与开拓: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新征程”论坛切实关注时代背景下青年影人的成长与发展,论坛主题沙龙分为两个单元,邀请董润年、李霄峰、李治廷、赵霁、王冉、白雪、韩杰、鹏飞、霍猛、竹内亮等多位当下具有影响力的青年电影创作者,分别围绕“类型探索”与“艺术表达”两个议题进行创作经验分享。
论坛现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博文/摄
“类型”是商业电影在发展中与观众达成的若干契约
面对“类型片”的定义,青年导演、编辑董润年认为,“类型”是商业电影发展多年来与观众达成的若干契约和内在约定,不同类型的契约就是不同类型的电影,让观众能够知晓期待电影内容的方向与结果。他表示,类型片创作的“命门”在于要了解观众接收心理以及电影与观众沟通模式的基础规律,在不同的时代以及面对不同的观众,其接收心理与心态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基础性的研究与规律仍旧存在,正视并尊重规律,便能与观众产生心理上的关联。
演员李治廷认为,“类型”是在与观众建立内容上基本的沟通。电影是导演的艺术,镜头语言的表达需要演员与导演的沟通与契合,多看电影十分重要,在电影中潜移默化的感触延伸至对制作者的致敬与钦佩,很多时候会带给演员自身更多的创作灵感。
青年导演李霄峰认为“类型”存在“土壤嫁接”的问题,中国有自己本土化的特色类型片。在类型电影的创作表达上,李霄峰直言,最重要的仍是电影自身的情感,他相信每一位创作者都有自己与观众交流的独特方式,并且都在带着自身的热血从事着电影创作工作。
“武侠片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类型。”青年动画导演赵霁也认为,类型片的定义并非源于电影本身,在商业化逐渐趋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如何完善单独类型下讲好类型故事的手法,才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内容。他结合动画创作需要想象力的实际谈到,感触、共鸣是内容创作的基础,创作者要对故事有喜爱、有感触,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说服不了自己也就说服不了别人。
而在青年导演王冉看来,“类型”是随着电影工业生长出的一个名字,当下影片包含元素的多元,已使得其边界越来越模糊。他认为“青春片”的关键在于两点:有一个新鲜的故事;或者以独特且新颖的方式将听过的故事讲出来。
在面对类型片未来市场环境有关问题时,论坛嘉宾皆表示“特别好”,对未来类型电影的发展充满着期待。青年导演王冉表示,近年来电影题材愈加多元,内容与票房达到双收是特别好的一个发展趋势。“我觉得观众越来越包容是非常重要的。”青年动画导演赵霁表示,近年来,公众观影习惯与观影审美的不断提高,给了类型片未来发展的信心。青年演员李治廷直言“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的事情”,当下是一个包容性强且观众胃口又很大的时代,有利于电影创作者的发展。青年导演李霄峰则表示,电影制作术业有专攻,目前市场环境的向好侧面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专注于创作的机遇。
而青年导演董润年则感慨到“倍感压力”,从创作本身而言,当前电影市场存在着类型分布不均衡、类型不够丰富多样、针对头部热门题材跟风严重等等现象,他认为,青年电影创作者应该更深层次的进行类型片的探索。
艺术电影表达的都是艺术所处的时代
面对电影创作,青年导演韩杰认为,电影在好看之外,还应要有独特的视角与内涵,文艺片或艺术片往往具有作者性及探索性,引领着一种对人文的超前认知。他说,类型片也可能是一部作者电影,在艺术上具有探索性,两者是彼此交融在一起的。所有艺术电影表达的都是艺术所处的时代,是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创作者创作的根本是先要与时代互相触碰、了解、表述。
“电影是用来跟大家交流感受的途径或者工具,很多所谓的商业电影,都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文艺片其实是看到了一些人性上的困境,提出问题,但是可能是没有答案的。”青年导演白雪表示,电影往往是借“题”发挥,导演及创作者在电影题材选择时就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倾向性,但当下这种界限在慢慢模糊,电影表达方式的选择多出自于创作者的发心与起点,不论是类型片还是文艺片,创作者的初心一定会呈现在作品当中。
“我的中文其实也不怎么好,我今天学到一个新的中文词语——‘类型片’。”青年纪录片导演竹内亮表示,每部片子都有着导演自己的思路及想表达的东西,其间的差别只在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他认为,无关电影类型,所有作品的出发点仍旧是现实生活,不了解现实生活就拍不出让人感动的故事。
在青年导演霍猛看来,电影具有让不同的人对生活之间的分歧变得更加包容、更加互通的重要功能。他认为,现实对于创作者的意义在于视野的开阔,通过电影观众也能从创作者营造并呈现的“真实的现实”中丰富自己的视点,进而对不同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达成认同。
“现实对我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我没有办法凭空的想出来,而且我觉得凭空想出来的跟生活现实中的差很远,那些惊喜、那些感动、那些笑、那些幽默……写是写不出来的。”青年导演鹏飞表示,好的作品的创作需要创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去真正地看,真正的感受。并且,他认为艺术性与商业性并不需要刻意平衡,作品创作的核心仍在于对想要表达问题的呈现以及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思考与情感。
论坛尾声,参与主题沙龙的青年电影创作者们皆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电影行业的关注与期待。
此次论坛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编辑: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