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人搬离乌蒙深山 3万人告别“泥石流乡”

  来源:新华社昆明记者 庞明广2020-04-0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乌蒙磅礴,战贫志坚。鲁甸卯家湾、靖安新区、会泽搬迁安置点……一座座新城正拔地而起,超10万贫困群众逐步搬出大山。

10万人搬离乌蒙深山 3万人告别“泥石流乡”

乌蒙磅礴,战贫志坚。

鲁甸卯家湾、靖安新区、会泽搬迁安置点……一座座新城正拔地而起,超10万贫困群众逐步搬出大山。

时值云南易地扶贫搬迁收官之际,乌蒙山区“挪穷窝”、稳就业、“融新城”,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开启城镇新生活。

告别大山“挪穷窝”

“连洋芋都卖不出去。”48岁的展文华回忆起早些年生活依然感到苦涩。搬出大山,是全家人共同的梦想。

展文华老家在巧家县发拉村,村子位于乌蒙山深处,海拔超过2800米。背靠大山,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土木房里,她和丈夫靠着外出务工和种洋芋、苞谷养家糊口。

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2017年村里发生滑坡,展文华家被认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2019年12月,一家人背上行囊,来到100多公里外的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住进150平方米的电梯房。

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3700亩,正逐步成为巧家、永善、盐津等5县搬迁群众的新家园。

“以前我上学要走好几个小时的路,现在弟弟走几分钟就能到学校。”展文华24岁的儿子李富城在敞亮的客厅里笑着说,自己从不曾想过,家里有一天能用上无线网络,还有电视和饮水机。

目前,云南省鲁甸卯家湾、昭通靖安新区、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的搬迁工作正加紧收官,已分别实现3.2万名、3.1万名和5万名贫困群众搬迁入住。

春日煦暖,万象更新。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正搬出大山“挪穷窝”。

就近就业“稳得住”

“有活干,才能住得久。”鲁甸卯家湾设置公益性岗位,如今展文华和丈夫成了社区保洁员。他们每天忙着上班,打扫社区角角落落,有一份稳定收入,比在老家种地好。

稳住就业才能稳住群众的心。

为了让搬迁群众能“稳得住”,卯家湾积极建设苹果、蔬菜基地和高原特色食品加工园,还在6万平方米的厂房里引入箱包制作、电子配件加工、藤编等扶贫车间,帮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样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曲靖市会泽县钟屏街道木城社区内设12个扶贫车间。搬迁群众能在核桃加工、手工编织、分拣草莓等不同车间就业。

木城社区党委书记李翔介绍说,社区里开设扶贫车间,能有效消化劳动力,形成社区“就业圈”。

随着搬迁群众陆续入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实际需要,开展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内容涵盖家政、保洁、汽修等方面,帮助群众提升技能促就业。

“去年我们做了两个半月的集体培训。”李翔说,培训设在能容纳100多人的社区会议室,每晚请专业老师开展专项培训,“大家积极性很高,座位常常不够坐,不少人都站在过道听课。”

入户帮扶“融新城”

促增收的同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入户为“法宝”,开展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帮助搬迁群众“快融入”,谱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乐章”。

“每户的基本信息收集有64项。”每天入户是木城社区第一书记韩馥戎的习惯,有时在一户人家,她一待就是一个小时。“大家刚搬出来,我们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心理变化。”韩馥戎说。

定期周末设点,不定期随时入户,木城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开展爱心义诊、法律咨询等公益服务。同时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带搬迁群众“进一次超市”“坐一次公交”“去一次医院”等活动,帮助他们适应城镇生活。

为丰富搬迁群众业余生活,木城社区还请来民间艺术团开展文化活动,组建山歌、广场舞、书法等兴趣团队。

韩馥戎还记得刚开始跳广场舞的情景:“起初大家只看热闹,都不跳,我们就拉着他们一起跳。”如今,广场舞团队已有40多人。

夜幕降临,木城社区的小广场上渐渐热闹。不少群众跳起广场舞,或领着孩子遛弯,或坐在花坛边闲谈,处处流露城镇社区生活的新气息。

(记者林碧锋、彭韵佳)新华社昆明电

收到网上预订的生日蛋糕,贫困户袁双有把老母亲搀扶到客厅,点亮蜡烛后,唱起了生日快乐歌。

从山上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搬到城里结实宽敞的楼房,还能这样给母亲过生日,年过半百的老袁以前想都不敢想。

袁双有的家原本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舍块乡新山村。2018年底,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隐患突出,舍块乡2000余户贫困户一起从大山搬进东川城里,袁双有家便是其中之一。

“全乡几乎都搬出来了。”舍块乡副乡长林鼎贵说,舍块乡是东川最偏远的乡镇,距离东川城区140多公里。交通不便,因为长年持续开采铜矿,全乡有5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许多村民居住在采空塌陷区、滑坡隐患区。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东川是我国著名的产铜基地,当地采铜炼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但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曾经十分繁荣的东川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贫困。矿产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当地泥石流灾害频发,甚至有“世界泥石流博物馆”之称。

作为昆明唯一的深度贫困县,东川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3%,境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2.88%。居住在偏远山区的贫困户只能靠天吃饭,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每到雨季还要时刻提防泥石流从山上冲下来。

搬迁,成为东川许多贫困户脱贫的唯一出路。

“我们算过一笔账,这些贫困户如果留在原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投入将远高于搬迁。”东川区委书记胡江辉说,在深入调研、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东川区决定一次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54户、32227人,搬迁户城镇化安置率达95.67%,这意味着要有3万多人从大山搬进城里。

2017年10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后,数十栋高标准、高质量的楼房在东川城内拔地而起。到2019年春节,3万多名贫困群众已分批次全部搬进新家。

“刚搬到城里时,许多村民很不适应。”东川区移民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兴梅说,为此,东川区及时成立移民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并在每一栋楼内成立党支部,由基层党员干部联系到户帮助村民适应城市新生活。

有的老人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基层干部就为每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制作了一张联系卡,让他们随身携带;有的村民送孩子上学不方便,东川区教育局协调公交公司安排了12辆公交车,每天准时接送数百名搬迁户小学生……

“真是太方便了!”42岁的搬迁户刘顺昌说,搬到城里后,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每天还有公交车接送,自己也能腾出更多时间打工。

搬出来不容易,但更重要的是稳得住、能发展。陈兴梅介绍,移民新区有劳动力1.3万多人,为了保障村民搬出来后有稳定收入,移民新区管委会每周五都会举办一场小型招聘会,组织村民外出或就地务工。

“每家至少要有1个以上劳动力就业。”陈兴梅说,村民面试成功后,新区管委会还要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如果村民去东川区外务工,我们要包车把他们送到厂里,把吃住都安排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019年,东川区实现脱贫摘帽。袁双有家也实现了脱贫,两个女儿毕业后都已工作,他每天除了照顾母亲,也可以在城里打打零工。“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他说。

(记者庞明广)新华社昆明4月2日电

(编辑:鑫


10万人搬离乌蒙深山 3万人告别“泥石流乡”
10万人搬离乌蒙深山 3万人告别“泥石流乡”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