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当前由于智能手机这种新载体的普及性、便携性、私密性,沉迷于此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日前,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手机等带电子屏幕的产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负面影响,要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农村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手机游戏的强刺激特点,在视觉、听觉、节奏等方面表现力强烈;同时,由于农村有吸引力的活动较少,农村孩子更容易沉迷。其次,手机游戏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轻松的,无论玩得好还是玩得差,游戏结果对孩子而言相对轻松,不像学校的学习活动,一段时间之后总会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与反馈,会给孩子带来紧张感。因此,手机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孩子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渠道,甚至成为发泄紧张情绪的一个通道。再次,许多手机游戏的互动性强,孩子的参与感强、存在感强、互动性强。特别是一些学习上成就感不强的孩子,或是平常缺乏关心、孤独感强的孩子,在手机游戏互动中,更容易找到自我,体验存在的快意。最后,许多成年家长不会和孩子一起玩,也不会和孩子相处,于是想找一些替代品,让孩子自己玩,甚至不让孩子打扰自己,他们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手机游戏,这增加了孩子沉迷的风险。当然,与之相似的还有手机游戏广告、孩子之间的模仿和口耳相传。
与正常使用手机不同,沉迷手机游戏有许多危害。第一,由于视觉的强刺激,儿童玩手机游戏往往不知不觉就会玩很长时间,这就增加了他们近视的风险。据调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近视率不断增长。从区域比较看,发达地区学生的近视率高于其他地区,因为发达地区手机等带电子屏幕的产品更普及,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这些产品,近视率居高不下。第二,沉迷手机游戏容易引发孩子“低头族”现象,给他们带来安全隐患。由于注意力分配局限以及个子矮小等原因,孩子不容易被车辆驾驶人员注意发觉,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事故,而且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小心撞到树上墙上、掉到坑里等自伤问题。第三,沉迷手机,影响、挤占学习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偷玩手机干扰学习,也挤占其课后学习时间。第四,如果孩子沉迷手机发展成瘾,那就属于精神疾病范畴,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长时间沉迷于这种在视觉、听觉、节奏等方面具有强刺激特点的手机游戏,孩子再进行那些包括学校学习在内的弱刺激活动时,往往也会产生强烈的对比落差,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农村孩子沉迷手机,甚至发展为手机游戏成瘾等问题,那就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干预。首先,要理性认识手机游戏。孩子玩手机游戏无可厚非,但一旦成瘾就是对手机游戏的一种过度依赖,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监护人的重视。其次,要对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进行严格科学管理。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并督促与支持学校和相关主体严格执行。比如课堂上,未经老师允许,学生不得私自随身携带手机。家庭中,要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等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指出,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10分钟,年纪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相关部门和主体应该严格遵循这些时间限定,科学保护孩子视力。再次,家长或其他孩子监护人要采取积极的手机游戏管控措施,要了解孩子所玩手机游戏的类型与内容,要了解孩子日常接触的网络世界,加以引导和管理。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现孩子玩手机游戏,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而是要学会并愿意与孩子一起玩,或让孩子参与到其他健康有趣的文体活动之中,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减少与杜绝沉迷手机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净化农村教育环境,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净化媒体环境。相关部门要出台专门或有针对性的手机游戏管理规定,督促游戏开发商对手机游戏适应人群作出说明。不适合孩子的手机游戏和网络内容要在显著位置明确标明“不适合儿童”,适合孩子的手机游戏要设置一定长度时间后自动锁屏或休息提示,让孩子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其次要营造积极的人际环境。让农村孩子处于成人的关注与关心之下,特别是孩子的监护人要力戒省事心理,对儿童要有一种陪伴意识,决不能让关心陪伴孩子出现时空上的空白状态。要努力学习儿童成长知识,能够换位理解孩子,关心孩子。再次要营造放松安全的社区环境。让农村孩子可以在更广阔的社区环境中自由安全成长,建立放松温馨安全的校园环境,保障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饮食营养均衡,体育锻炼充分,文娱活动健康有趣,乐享校园生活。只有在这样的社区和校园环境中,孩子才不会也不想沉迷于手机游戏,手机游戏才会被挤出他们的生活空间。
(作者:秦玉友,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