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运城一个山村的老人家中,发现一批自清乾隆、民国至新中国初期的本村地契93份,数量之多、年代跨度之大、内容之详实,实属罕见。

这批地契以民间交易为主,非常系统的记录了一个村子的历代村民交易土地、房屋的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经过统计分类,这批地契自清乾隆至清宣统共计44份,民国41份,新中国建国初期2份,没有写具体年份的6份,其中90%以上为地契,个别为房契、借钱契约、纠纷调解书及村中活动的账本。
据73岁的姚大爷介绍,今年6月份,因老伴生病不便在土窑里居住,准备搬到小院一个多年未住人的房子里,清理房子杂物时,在一个角落的窄口罐中发现了这批东西。
当时,这些东西大部分是被绳子捆着,还有一些是胡乱的团揉在一起,看着非常散乱,也就没觉得有啥用途,摸着纸张挺软的(契约所用纸张全部为宣纸),还准备放到厕所里当手纸用,后来经别人提醒,才保留了下来。

初中毕业的姚大爷七岁时父母双亡,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只知道解放初划家庭成分时是富农,但一直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的地契,他估计是因为自己祖上有文化,会写字,曾负责村里的一些事务,故而保存了这些东西。
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地契已经破旧成残片。(编辑:月玲珑)

欢迎关注公众号,留言发布信息、投诉。